前言:1999年,王晓华担任广西柳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成为了柳工“当家人”。在他作为柳工一把手期间,柳工业绩突出,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中华诚信鼎”、“CCTV200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全国质量奖”等多项殊荣。王晓华以山水情怀管理企业,使柳工在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中充满活力,得到长足、稳健的发展。
柳工领航人王晓华:一个哲人的山水情怀
哲人自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王晓华是哲学硕士,遇到问题,经常会像“思想者”罗丹那样托腮深思。
也许是深得哲学思想的熏陶与洗礼,恩泽和颐养,使得王晓华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让那些看似教条的管理模式,融入到哲学的理念当中,从而变得诗情画意,意味深远。
中国的哲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山水情结,或者说通过对山水风物的意象来解释和激发对事物的感悟与发现,以及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诠释。比如见了山,就会想到睿智豁达、从容笃定、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坚定信心;见了水,就会想到博大包容,迂回婉转,百折不挠、承前启后、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等。王晓华也不例外,他从山水风物中悟到了一些能够与企业管理内在联系的依据,可用于书写企业的远大抱负,于是他提出“山外有山楼外楼,更有英雄在前头”,让柳工人要放眼世界,走国际化道路;虽然这些年柳工这个“中国工程机械的摇篮”常被外界誉为“行业排头兵”,但在国外还有卡特比勒这个世界级的“龙头老大”摆在柳工面前,柳工要借用这个“标杆”来完善自我,力争上游。
接着,他又提出“永不停息”,“追求无止境”,以此告诫柳工全体员工,不管做到哪一步,都不可安于现状,骄傲自满,停止不前,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高山仰止人为峰的境界。他把审时度势、安居思危、以人为本、和谐共荣这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都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了。
居安思危,不可坐以待毙
许多人都说王晓华运气好,有福相。福相是天生的,不说也罢。但就运气而言,他认为自己的运气比起以往的柳工历届领导来,绝对处于优势。在他成为“一把手”时,柳工已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切都在正常轨道上平稳推进,这使得他能腾出时间精力来思考企业的长远规划。
说起来王晓华也称得上“老柳工”。1970年,刚满18岁的他下乡插队归来,成了柳工铸钢车间的一名工人。他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1975年任铸钢车间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任柳工厂长助理。期间,他从企业考入大学,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关注着培育自己成长的企业,关注着柳工如何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柳工人的共同奋斗下,不断刷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纪录。1993年他任柳工副董事长、副总经理。6年之后,他成为柳工的“大当家”。
当家人对柳工的生存状况自然是了如指掌。当时,虽然柳工头上仍戴着众多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气度和雄风却笼罩在一种迟缓疲惫的晦黯里:企业内部缺乏活力,外部缺乏竞争力,销售额在产品市场份额领先的大好机遇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负增长;加上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一些员工头脑中长期维系,一种井底之蛙的骄傲和自满蔓延开来,这足可以让一个活蹦乱跳的青蛙在逐渐加热的水杯里直至煮熟都浑然不觉——这种状况令他担忧,令他发怵。
他想,柳工绝不能做一只坐以待毙的青蛙。柳工人应当看到“排头兵”的头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激励企业勇往直前,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负担,阻碍企业不断朝前看。要保持“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绝对不能靠守。柳工基础良好,潜力深厚,具备发展条件,应当有新的突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上被称为“居安思危”。王晓华运用这种思维认真分析了柳工停滞不前的原因。他已经清晰地看到这时的柳工,就像长期滞留在某一个风平浪静的港口中的一艘保存完好、外表光鲜、结构牢固、设备齐全的大船,如果这艘船老在一个地方停留,长时间不经风浪冲刷,它的船壳会长满青苔,它的零件会锈迹斑斑,它的外观会死气沉沉。因此,当他这个“船长”走马上任后,他立志要和自己的团队“开”着这艘停泊的大船乘风破浪,到达新的彼岸。
审时度势,谋长远大计
王晓华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灌输到工作上的各个环节中,他和团队齐心协力,发挥优势,带领员工大干快上,以尽快走出低谷,发展壮大,再度辉煌。
王晓华的思维方式有其独到的地方。他对宏观的东西能够把握准确,在运用哲学的指导思想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也更得心应西手,游刃有余。此时,他苦心积虑思索着更深层次的东西,他深知,管理不仅仅要用文化去感染,更需要制度去管理。在公司战略目标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作风廉洁、高效精干,能带领和推进柳工快速永续发展的一流管理者队伍。
在这种关键时期,他对中层以上干部提出了“乐于奉献、敢于挑战、善于协调、勇于承担”的“十六字”要求,希望大家能够应对各种挑战、机遇、关系。同时,他率领全体柳工人破釜沉舟,投身到第二次创业的大战之中。
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战争”的硝烟风起云涌。先是中国加WTO以后,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大举进军中国,之后又是持续不断的价值大战,使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疲软不堪。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狼来了”,王晓华稳如泰山,坦然面对。他带领柳工人高举起“立足自主创新,打造世界柳工”的大旗,走国际化的雄关大道,让自己的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经受考验,为民族工业争一席之地。而面对价格战,他坚持按质论价,并亮出自己的“秘密武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一切优势资源,把竞争转向技术、质量、服务的综合竞争上来,用“价值战”打赢“价格战”。
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柳工终于走出了处于长时间停泊状态的冰冻期,取得了令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都感到骄傲的辉煌业绩。特别是从2001年到2004年,柳工更是以迅猛的态势跃上了全新的发展台阶,各类工程机械年产销量不断攀升,其中,装载机年产量飙升到世界第二位。柳工集团公司销售收入也从几年的10余亿元至2007年就已经猛增至突破百亿大关,受到世人瞩目。“柳工现象”一度成为众人谈论的佳话与热点。
是什么能够使柳工在短短几年取得如此非同寻常的业绩呢?应该说首先是思想。因为思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而王晓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会运用哲学思想。一个会运用哲学思想的人,会认准目标,勇往直前。
为什么要强调思想呢?因为思想具有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的非凡意义。因为思想的灵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解放思想,可以使柳工的舞台变得更加生龙活虎,绚丽夺目。
王晓华不断向人灌输解放思想的理念: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呢?因为解放思想可以洗涤僵化,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创新。
——柳工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思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我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地向国际巨头学习,以实现柳工的自强梦,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自强梦!
——思想解放要突出两个字,一个“敢”字,一个“新”字。“敢”就是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新”就是创新观念拓新思路,谋新办法、建新业绩,把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
……
思想是有灵性的,也是有灵魂的。在这些思想方针的指导下,柳工的各项工作从思路到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与提升,一切都在稳健、有序、快速地发展着。
永不停息,追求无止境
人们都爱说哲学是智慧之学。那么哲人就应该是智慧之者。
智者,其实也未必都是哲人;但哲人,必定是智者。而所谓的哲人,在王晓华看来并非专指从事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而是囊括一切领域中的那些具有聪明、智慧和某种特殊技能的人。在柳工,这些人是技术专家、生产能手、劳动模范,岗位精英,是企业中的一切优秀员工,这些员工,就是人才。为此,王晓华要求柳工一定要以人为本,要把优秀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要在全公司内营造学习、创新的氛围,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让广大员工树立终身学习和岗位成才的抱负,真正建立起一支优秀的研发、制造、管理人才队伍。
在他的感召下,柳工的人才库建立起来了,柳工的“广西人才小高地”牌子挂起来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开始运行了,一个个培训基地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频繁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拿来主义”的学风浓厚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一套完整的人才体系建立起来了。他把重视人的价值、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人格培养融入到“追求无止境”之中。
天道酬勤,事在人为,永不停息的追求结果,使柳工在近10年间不仅迈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使柳工在长期的稳中求进中产品出口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使柳工的优质产品销往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而且,随着“东扩”、海外建厂、收购波兰HSW公司和ZZN工厂、与芬兰组建合资企业等行动,柳工家族产品不断得到拓展,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充满个性与活力。
这一切,令王晓华这个集全国劳模、全国明星企业家、国家首批高级职业经理、十七大代表等荣耀于一身的柳工领军人物倍感欣慰。同时,他深知,柳工要追求卓越,成为世界级企业,还有许多高峰需要去攀登,还有许多体系需要构建。
走咧!风声水起,征帆又扬起来了。作为柳工的领航人,王晓华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会以一个哲人的山水情怀不断书写人生大志:于山,是“山外有山楼外楼,更有英雄在前头”;于水,是“永不停息,追求无止境”。(本文来自柳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