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党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各项指标陆续向好,中国经济在改革中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稳中求进、转型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稳增长 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
如果只用一个字概括中国经济这一年,“稳”字应是必选。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扭转了前两个季度持续下滑的态势,三季度GDP增长7.8%,分别比一、二季度回升0.1个和0.3个百分点。
经济企稳向上的势头,得到最新经济数据的印证。10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5.6%,由负转正;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连续5个月运行在13%平台上;1月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更是达到51.4%,创下18个月以来新高,发出市场预期和信心稳定的信号。
经济运行稳不稳,关键看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尽管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换挡”的过程中,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控制在年度4.6%的目标以内。从物价涨幅来看,10月份CPI同比上涨3.2%,低于3.5%的年度控制目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无论是增速和“三驾马车”,还是就业、物价等指标,都在合理区间。“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不但消解了‘硬着陆’的风险,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一方面受惠于逐渐回暖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与今年陆续出台的稳健经济政策分不开。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既稳当前更惠长远的措施。在财政增收紧张、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既没有扩大赤字,也没有放松银根,保持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出台简政放权举措,有效调动民间投资力量和企业活力,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
调结构 转型升级显成效
经过多年的粗放型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培育消费热点、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新兴服务业、严控产能盲目扩张、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对违规在建项目和建成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今年以来,一系列调结构、转方式的举措纷纷出炉。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从五个方面对促进信息消费进行了部署。
——针对产能过剩,国务院近期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针对大气污染,国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立下大气污染防治“军令状”;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防治大气污染十项措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经济增长引擎的悄然转换,折射出转型发展的成就:在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投资贡献率为53.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产业结构来看,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也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物流、网络购物等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仅天猫、淘宝在“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创纪录的350亿元。
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据面前,人们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活力与动力。
促改革 提质增效显活力
转型的道路从来不会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撬动经济转型,唯有依靠市场化改革这一杠杆。
10月8日,上海暴雨。这一天,上海自贸区正式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申请。全国各地创业者冒雨“抢滩”,全天注册和咨询商2057人次。
火爆的自贸区,只是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相继推出,为转型升级提供体制保障。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取消下放了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的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6月15日起,全国铁路货运从计划全面走向市场;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8月1日起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扩大至铁道、通信等行业,服务业发展有望因此进一步提速……
一系列抓要害、动真格的改革相继推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有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人们期待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顶层设计推动下,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澎湃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表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