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洋是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新设立的波中合作中心的主任,2010年,她结束了上海世博会工作后,应聘来到经济快速成长的欧盟国家波兰这一新设机构工作。
“当时见过了世博会的大场面,来到波兰,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骄傲的孔雀。”俞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没想到却遇上了中海外事件,周围舆论对我这个中国来的人很不友好,让我沉闷了很长时间。”
俞洋所说的中海外事件,正是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外”)2009年在波兰中标的A2高速公路项目纠纷,2011年6月,该项目以与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解除合同而告终。
去年11月,本报记者重访波兰发现,尽管已经过去了近3年,但中海外折戟波兰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
“由于这样的不好影响,中国在未来都很难拿到波兰政府得到欧盟补贴的基础设施项目了。这可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俞洋遗憾地对说。
这块欧盟补贴的蛋糕有多大?
根据波兰总统府国务秘书奥尔吉耶德·吉科恩斯基(OlgierdDziekonski)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在7年为周期做的欧盟预算计划中,2007年~2013年,波兰为欧盟利用补贴最多的国家,利用率高达95%,而随着波兰在欧盟国家中政治地位的提升,在新7年(2014年~2020年)的预算中,波兰可能拿到1006亿欧元的补贴规划。
另根据波兰政府对补贴用途的规划,除了少部分发展农业之外,更有730亿欧元将重点用于投资高铁和高速公路。
而让俞洋感到更可怕的是,她之后陆续接待了一些希望赴波兰投资的中国国企,其中不乏来头颇大的知名央企,也看到了更多中海外的影子。
这些企业来头颇大,手里也握有资金,但是对于欧盟法律规则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如一般投资者那样——做尽职调查或者市场调研,和知名的第三方机构合作,仅仅凭借一些与波兰前高级官员的私交,就想进入市场。
最让俞洋吃惊的是,当她问及一家有意向进入波兰的企业,是否了解当地市场情况,这家企业负责人却自信满满地回答:“我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主要靠旅游了解!”
中海外余波未消
去年11月11日,当本报记者坐车前往华沙,经过错综复杂的A2高速公路时,发现这里已经顺利通车,路标显示,这是一条通向德、法等欧盟国家的枢纽。
而这项烂尾工程,自2011年6月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与中海外解除合同后,由另一家德国公司按照要求做完。
波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这也是波兰政府十分想要加大投资改善的原因。但是,时隔数年之后,让俞洋切身感受到的是,至今中海外(COVEC)事件仍被当地媒体提起,而COVEC这个词,在波兰已是声名狼藉。
中海外事件,起于2009年9月,中海外牵头联合中国隧道集团、上海建工以及波兰贝科玛有限公司(DECOMA),以低于波兰政府预算一半的报价获得A2高速公路项目标的。
2011年5月中旬,A2高速公路项目因拖欠分包商工程费用而被迫停工,中海外于当年6月初决定放弃。整个项目因成本管理失控、无法获得合同外工程变更补偿等种种原因,面临3.94亿美元的潜在亏损。2011年6月13日,业主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公开宣布,解除与中海外联合体签署的工程承包协议。
经历了当时全过程的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麦伊曼(Majman)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企业自身来看,没有做好当地市场尽职调查,对于法律文本,欧盟环保要求,没有充分的理解,更是问题的症结。
麦伊曼认为,中海外的案例,几乎犯了所有海外投标可能犯的错误。尽管中海外曾经成功地在赞比亚做了高速公路,但是并没有欧洲做项目的经验。首先并不了解波兰的公共投标制度,以为可以先把标拿下,然后再通过找部长,要到更多的钱。
而且,整个过程中,中方代表傲慢的态度也让麦伊曼印象深刻。为了协助第一个在波兰的中国中标者,他甚至曾带着负责该项目的副部长前往中海外上海总部,但是却没有受到相应重视和接待。
“我在整个工程过程中,曾经问过中海外负责人多次是否需要帮助,因为考虑到他们可能需要有后方技术人员,需要成百上千的签证协助,或者需要找当地一些专家。”麦伊曼说,“但他们基本不愿意和我们沟通。”
吉科恩斯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目前波兰方面仍然比较纠结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为中海外提供担保的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向波方支付担保金。同样提供担保的德意志银行在合同终止后立即支付了担保金。
“这不是一笔小钱,担保了将近2亿美元,合同上写了,如果不能完工,需要付一笔相应款项,这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是声誉的问题。”吉科恩斯基说。
麦伊曼表示,中国公司不明白,第一次让中国基础设施公司拿到欧盟补贴项目标的,这在欧盟范围内,在当时是一个最高的政治问题,波兰政府为此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
“中海外中标的那段时间,我们每次参加欧盟内部会议,包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的领导人就会拿这件事来批评我们,质疑为何欧盟的项目会让中国企业来做,甚至让他们通过这个项目进入欧盟市场。”麦伊曼无奈地说,“结果最后,中海外跑了,让波兰政府很丢面子。”
更被动的是,这条高速公路从一开始就因关键交通枢纽、欧洲杯等因素注定被媒体高度关注,第一个由中国公司中标,却在欧洲杯开赛前两个月停工,消息一出,就引发了舆论爆炒。
这个项目原本计划使中国企业进入难以进入的欧盟高端市场,但现在却意味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已经很难享受欧盟对波兰补贴的相关项目蛋糕了。俞洋介绍说,现在,虽然中水电也在波兰承接了相应的项目,但这些项目都是世行的项目。
事实上,中国基础设施公司确实因此错过了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蛋糕。
根据波兰财政部副部长沃依切赫·科瓦尔奇克(WojciechKowalczyk)的介绍,从政策设计的考虑来说,欧盟的补贴只是为了撬动波兰本国更大的投资。波兰将在未来的7年,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总共5000亿兹罗提(合1200亿欧元)。欧盟的规则是,若要获得补贴,必须先自己出钱,到完工时再去找欧盟要相应补贴。
“欧盟的补贴额一般在50%~70%,最高不会超过85%。”科瓦尔奇克说。
“中海外病”依然延续
波兰政府优惠投资主要分为四大块。第一,经济特区免农业所得税;第二,地方政府,市政府有免地税相应的政策;第三,波兰经济部对相应的行业会有补贴。
剩下的就是最为诱人的第四块蛋糕了,这便是欧盟结构基金,也是最吸引海外基础建设类公司的部分。
由于波兰是欧盟结构基金最大的受益国。为了建立统一的单一的欧盟市场,该基金主要针对2004年新加入的成员国。波兰主要用来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等。
据麦伊曼透露,中海外事件之后,利用世界银行资金,中水电和国家电网又陆续拿到了分洪河道整治项目,以及中国国家电网下属的平高集团拿到了波兰预算的项目。但是,中国基础设施公司如果要真正进入波兰市场,并有长久的发展,对于中海外事件余波的处理,以及中国企业从该事件得到彻底教训,是必须绕过去的一个坎。
“对于中国公司,赢得项目不是问题,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如果你在欧盟的市场不采取欧盟专业的方式去执行的话,那么第二个中海外很快就会来。”麦伊曼担忧地说。
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上述世行的两个项目,都不再是欧盟结构基金补贴的项目。
“对于中水电的项目,部长联席会议就有分歧,中国公司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之前的项目失败了。最终确实是拿到了,但是欧盟基金包括的,上一个7年期的900亿欧元,下一个七年期的1000亿欧元,中国公司想再去获得会非常困难。”俞洋说。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成熟的波兰市场来说,拿到项目仅仅只是起点,也是问题的开始。
俞洋介绍说,波兰的政府采购是采用欧盟的政府采购法。中国公司拿到标只是问题的开始。比如说你要建电网,首先你得自个儿去买地,买地也是自己议价,怎么弄还有很多规范。
目前中国企业在波兰项目进展中的大量问题,也与中海外案类似。
了解上述项目进展的麦伊曼表示,比如中水电已经赢得了世行补贴的防洪工程项目,与中海外面临的“搬青蛙”类似,砍树就是一个问题。欧盟的环保法律规定严格,有些树不能砍。这上面的鸟巢达到多少也不能砍。
麦伊曼等人对本报记者建议,对于中国公司来讲,无论是做市场的前期调研,还是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你最好有一个本地的合作伙伴。大量的基建工程不可能用中国的工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资质。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果你不找合作伙伴的话,你就必须找专业的咨询机构,无论是‘四大’也好,律所也好。商业咨询必须要做,因为这是一个发达市场。你必须按照发达市场的方式去做。”麦伊曼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