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日本媒体报道称,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分散到其他亚洲国家。
日本船井电机计划将2011年度曾高达9成的家电在华生产比例降至5成以下,2014年该公司旗下的菲律宾新工厂将投入运行。伊藤洋华堂当时称,将在2013年度把服装在华生产比例降至3成,而2011年度曾高达8成。
此举一方面意在缓解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中日关系紧张等原因,除了瞄准中国内需的商品之外,日企避免过度依赖中国的趋势正日趋明显。
电子元件工厂船井电机在中国生产DVD、蓝光光盘录像播放机和打印机,然后出口到美国等市场。在这些产品中,中低价位机型的生产将逐步转移到菲律宾。公司在靠近菲律宾马尼拉首都圈的利马工业园取得约12万平方米土地,部分土地今后将用于建设工厂,新工厂的总投资额预计为30亿~40亿日元。船井还计划2014年夏季将扩大泰国自有工厂的电视产能。
船井电机实现增长依靠的是OEM(贴牌生产),生产成本的降低得益于中国工厂。该公司在广东拥有2家代工工厂和1家自有工厂,在华生产比例截至2011年度末高达9成。不过,自有工厂在2012年发生反日游行时,出现了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事件。船井认为在中国进行集中生产的风险正在提高,因此在华生产比例将会被控制在5成以下。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查,中国制造业普通从业人员的月基本工资在2010年10月为328美元,在5年里上升了约4成。与菲律宾(253美元)、越南(145美元)和缅甸(53美元)等国相比,中国明显更高。
伊藤洋华堂将调整2012年度销售额约为800亿日元的自主开发服装的生产体系。在中国的代工生产比例在2012年度高达6成,公司希望能降至3成。在缅甸的生产比例要从当时的15%提高至20%以上,而印度尼西亚则要从3%增加至10%以上。此外,运营“优衣库”的迅销公司、男装厂商青山商事和AOKI等也将扩大在中国以外的商品生产。在日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将逐步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比中国更低的亚洲各国。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实施的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显示,日本企业旗下的中国当地法人的销售额中,2010年度中国国内销售额为23.2万亿日元,出口为11.5万亿日元。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度相比,中国国内销售额增长27%,出口减少22%。
日企不针对中国市场的业务,似乎正在从中国渐渐剥离出去。果真大势所趋吗?
但一年后,加速进驻东南亚的不少日本企业感到,员工工资的上涨压力越来越大。旨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从1月份开始将最低工资大幅提高,涨幅达2位数,进驻企业不得不以高于物价涨幅的水平提高员工工资。虽然工资上涨有助于消费市场的扩大,但是采取“中国+1”战略、在东南亚设立生产基地的日本制造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的压力。
以丰田汽车为首,共有100多家日企进驻的印尼西爪哇省的Karawang从本月开始将最低工资提高了22%。印尼首都雅加达两年时间里,最低工资提高至原来的1.6倍,这种动向波及到了近郊。
越南政府也从1月开始将全国的最低工资提高了14~17%。在河内和胡志明等城市地区,最近5年来最低工资提高了1倍多。由于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进驻企业不得不向员工支付更多工资。2013年有的工厂将普通操作员的基本工资提高了约30%。生产玩具车“Tomica”的TAKARATOMY,120种主力产品多半在越南生产,受当地人工费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于2月时隔23年首次提价。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实施的调查显示,预计2014年度进驻印尼、越南和缅甸的日本企业的员工薪资平均涨幅将达2位数。柬埔寨和老挝的工资涨幅也在7%左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