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维特种车检测站1993年建成,是天津市第一个建成的特种车检测站,而检测站创建之初吕凤林就在这里工作,已经20多年了,如今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地忙在一线。吕凤林说:
录音:从93年年检测车辆1000多台,到现在年检测7、8万台车,忙起来的时候加班加点,忙到9、10点都有,因为人家来这儿了,因为等候时间就很长,不能不给验,一般我们是验完当天最后一辆车才结束工作。
在检测线上,老吕的眼睛是揉不得半点沙子的,只要车辆有一点不合格,他绝对不会放行。也正因为如此,他呆在在检测站车间的时间总是很长,而这些特种、大货车的汽车尾气浓度很高,老吕的徒弟宋元江对记者说
录音:大型车尾气排放特别厉害,那种大车拉钢渣的大车一进这车间,里边嘛都看不见了,呛得眼泪直往外流。
也因为这个,老吕的肺也落下了毛病,前一阵正好发病,已经咳嗽一个月了,但是临近年底太忙,老吕还是坚守在一线。因为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尤其是大型车、特种车辆的增加,本来运行稳定的从德国进口的检测线由于超负荷运转,时不时地会出现故障。检测站书记陈铁强告诉记者
录音:咱的特种车的检测线是德国玛哈的技术,它的数据是保密的,要修就要德国人来解,就一条验特种车的,大车的等候时间特别长,所以说如果设备坏了,很有可能造成生产停顿,从上到下,全着急。小吕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摸索,也摸索出一套排除故障的方法。设备故障不仅会造成客户等候,还可能造成检测数值偏差,而这时只有老吕才能解决问题。
录音:一些小的毛病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比如德国马哈的这个检测线有一次出来的报告单轴重数值飘。然后就寻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发现制动台四个箱体承重传感器其中一个落地不实,及时解决了。避免了对于检测结果的偏差。
能有今天这种可以维修国外设备的技术,确实离不开老吕二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您可能不知道,在津维特种车检测站建立之前,别提维修维护特种车检测线了,在天津市,没有任何一条对大型车辆的专业检测线。检测站书记陈铁强回忆说:
录音:在那个年代,特种车都是眼看耳听这种测试,不上设备检测,为了弥补这个空白建了这个特种车检测站。像吊车叉车铲车水泥罐,液化石油气的车等等统称特种车,这块全是采取最原始的方式,踩踩刹车、听听发动机,就看合格不合格,有了这条线就有了科学的检测判定它合格不合格全通过设备说话了。
检测站的从无到有,需要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检测程序、流程、服务规则等一系列的标准制定。当时,作为津维特种车检测站的骨干,吕凤林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录音:当时全国都在搞计量认证,当时检测站都没接触过计量认真,包括找行家讨教、学习、收集资料、文件编写。真是加班加点尤其是对于特种车,每种车型的检测标准都不一样,这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查阅相关的素材。作为吕凤林的徒弟,宋元江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录音:从零开始的,第一家参加认证,第一家完成认证,他带领4个人摸爬滚打吃住在单位用了一周时间,从技术到接人待物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面广,特别复杂。
经过努力,吕凤林带头编写和修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体系文件,使检测站成为市内六区第一个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和2010年完成了计量认证和资格许可的双证认证单位,同时也是全市首批一次性合格通过的单位。
完善了程序之后,随着车辆的增加,检测线工作日益繁忙,而此时,检测线还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吕凤林再次主动承担起了维修的工作。宋元江介绍说:
录音:检测线没有专人维修,所有的维修都是职工自己承担,吕凤林是带头人,到现在德国这个台子,毛病都能自己解决,每年为厂里解决维修费用达到10万元。
如今,再面对新的进口设备时吕凤林不仅可以维修,还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为设备做配套零件,在严把车辆检测关的同时,还未企业节约了费用。录音:07年我们进口一套意大利的大灯的检测仪,由于它的设备配套标杆不够高,因为我们是特种车比较高,然后吕凤林就带领我们职工自己用自己的钣金手艺,自己焊了个标杆架为设备配套上了,这一下也是为企业省了不少钱。
多年的实践,练就了吕凤林高超的维修技术,他常年不休,天天围着检测线转,为各种型号的特种车把脉,确保每一辆车能够安全上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