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并购浪潮正在席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下半年,中国民企的海外并购活动强劲反弹,参与了88宗海外并购交易并创半年度历史新高。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则全年向好,交易金额亦保持高位。
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外并购都能取得成功,海外并购的风险一直较高。在中资出海浪潮中如何避免。英特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英特华)企业并购部董事总经理陈建刚(BarryChen)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中企操作海外并购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常犯的一些错误会给并购带来隐患。陈建刚对此也开出独门药方,建议中企出海并购谨记“快准狠”三字诀。
在过去几年中,英特华曾作为中介方参与了青岛海尔与西班牙法格家电合资公司波兰新工厂的建立、柳工集团收购波兰HSW公司民用工程机械事业部等项目,同时也帮助很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中企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多,”陈建刚称。相对于文化整合难等普遍被提到的问题,陈建刚认为最大的问题其实来自于企业内部——收购前无清晰的策略、没有专门的企业融资并购部、短视以及高层管理者单方面做决策等均是造成收购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英特华曾对海外卖方公司、律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看他们在与出海中企打交道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许多外国公司和机构持与陈建刚类似的看法。
陈建刚表示,“很多时候,当有非常好的并购机会摆在中国企业面前时,这些企业往往来不及反应。这一点对于民营企业尤为明显。”
陈建刚坦言,在他所接触的许多民营企业中,一些被中层管理者认为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并购机会常因无法及时获得企业高层管理层的批准而丧失,“中层呈报给董事会后,单是开会讨论可行性就要花费一到两个月,等到最终决定讨论出来时,这个项目早就已经被其他企业拿走了。”陈建刚称,“交易可是不等人的。”
“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喜欢"独裁",往往是"我不喜欢,项目就不通过"。而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这也造成了优秀机会的丧失。”陈建刚解释道。
陈建刚同时表示,很多民企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太愿意请中介机构提供诸如目标搜寻、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交割整合等专业服务,而单凭一己之力在并购市场上碰运气,往往会造成“省小钱吃大亏”的结果。
“这一点上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做得相对较好”,陈建刚谈道。
在加入英特华之前,陈建刚曾在美国UPS公司的融资并购部工作过十年,他称,UPS往往会根据其阶段性发展战略主动搜寻并购目标,并聘请诸如高盛、瑞银等专业投行协助评估可行性和提供方案支持,“这种在并购目标搜寻上的主动性是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
“而对于体系相对完整的大型国企,往往是政府方面的审批流程占用了较大时间。而政府阶段性的经济发展重点有时也会决定投资的方向,而非市场或项目本身的吸引力。”陈建刚表示。
针对上述问题,陈建刚建议,中企应学会快、准、狠,即用更快的速度完成投资与否的决定,用更多的精力在平日里主动搜寻并购目标,用更狠的力度推进并购计划的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出海过程的顺畅和完整。
“此外,中国企业还需注重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国外,许多企业在选择收购方时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这家企业是否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陈建刚强调。
据陈建刚介绍,目前海外并购市场上中企较为活跃的领域有汽车、机械制造、基建以及农牧林业等,而中企斥巨资出海通常是为获得更好的生产材料、被收购方现有的成熟品牌、技术研发和生产流程的全程参与等。与此同时,海外国家在投资方面提供的政策优惠也是吸引中企出海的原因之一。
在谈到未来几年的并购趋势时,陈建刚表示,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企在基建和商品方面的投资都在减少,而亚洲和欧洲的能源、机械制造和房地产领域由于处于价格低位反而更受中国投资者青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