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一体化利好影响,唐山港、天津港等股价均出现上扬,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要努力实现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这次会议,意味着多年来一直艰难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被提上最高层的工作日程。
从愿景到清晰的顶层设计,京津冀合作已历时30多年,期间有成绩也有冲突。可喜的是,京津冀一体化成为高层战略也给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力量。同时,面对更深入的合作,如何突破原有窠臼,建立更市场化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合理取舍、协调发展均需要各方深思。
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处长赵路兴对《新楼市》表示,“行政体制割裂,利益的相对独立,使京津冀一体化很难推动。国家层面没有一个部门来统筹的话,恐怕也是空谈。但此次,习主席所提出的力度是最大的,实际所起的作用应该超过以往。”
艰难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地位的重要性早在八十年代就已被确立,在国家版图中,京津冀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从“环渤海”到“环首都经济圈”,到“大北京”,再到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拉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序幕。当时主要停留在概念和愿景层面,各地方政府开始有了合作意识;进入90年代,加强京津冀合作发展的呼声再次升高。“十四大报告”和国家“九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北京与河北两地政府也提出了相关构想。
到2014年两会前夕习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京津冀一体化已走过30多个年头。为何京津冀发展多年,却还未达到预期效果?
北京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公衍奎认为,“八十、九十年代,特别是北京和天津自己内部的发展空间还足够大,所以合作意愿不是很强烈。另外,自己城市内部的问题都还没有处理好,何谈向外扩展。”
随着合作的深入,三方政府出于各自利益设计的合作方式也出现许多冲突和矛盾。公衍奎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问题严重,有利因素自己保留,不利因素甩掉;另一方面,不仅是城市之间的互动较弱,甚至是城市内部区域也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赵路兴则认为,各地没有统一的调度是京津冀发展的根本问题。“京津冀概念提了很多年,但在行政体制的割裂下,利益是相对独立的,很难推动。国家层面没有一个部门来统筹的话,恐怕也是空谈。”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也曾表示,“行政区的划分是阻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体制障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以‘竞争’的心态来谈合作,以‘利己’的心态求合作,放到一个省内也是争资源、争人才,区域之间、家庭之间、国与国之间,其实都是这样,一些省市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应该由‘竞争’向‘合作’转变,京津冀三地并不能设身处地为其他两省市考虑。”
日臻成熟的条件
随着高层对于京津冀地区的重视,三方一体化的呼声再次高涨。两会期间,京津冀一体化也成为三地代表热议的话题,三地代表均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愿望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积极性。
在合作热情的背后,不难看出合作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对北京来讲,一方面,北京市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已然十分严重,《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14.8万人,聚集的人口带来的是巨大的居住和交通压力,北京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区域合作来解决。
另一方面,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迫切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北京市燃煤总量为2500万吨,天津市约为5000万吨,河北省则高达3亿吨。雾霾等环境问题三地都有责任,也需要三地共同努力。
“北京出现了环境污染、雾霾、交通拥堵等一些大城市病,是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个特定空间造成的后果。这个特定空间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活动,生活功能、首都功能、经济功能、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要想办法从更大的空间去考虑。这样,首都圈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再布局,从经济地理来讲的地理空间的再布局,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所以现今这个战略在提速。同时,京津冀地区内生的经济发展需求也已经到了历史时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曾公开表示。
公衍奎也认为,“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也需要京津冀三地共同去面对。此前的区域经济布局主要是从经济效益出发而较不重视环境问题,从而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目前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北京的生存。”
在他看来,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转移部分产业和人口,与周边地区有效分工合作势在必行。“城市发展空间的足够展开和各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也给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协调和合作是必须的。”
随着中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强调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7点要求,京津冀一体化也随之上升到高层意志和国家战略层面。这意味着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将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互相博弈和协商,而是由高层统一规划和推动,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或将在未来得到解决。
一体化任重道远
就京津冀区域来讲,目前,三地总人口超过1亿,人口、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7.98%、10.9%、9.9%和14.7%,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决策层发出的京津冀一体化的最强音,使其也进入“加速度”。
“这次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力度是最大的,实际所起的作用超过以往。对发改委立项批项、河北房地产开发带动的公交系统布局、空气污染的三地联动和基础设施共享等都有所利好;另外北京房地产市场近来发展得很好,这也需要河北配套做一些周边,提供一些中低端的价格合适的房地产项目,解决北京的高房价问题。但真正做到大家期望的一体化,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赵路兴如是说。
实际上,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开始大力进行。随着三地连通,交通先行目标被提出。日前,北京大外环中的张涿高速贯通,年内困扰京冀多年的京昆高速“断头路”将打通,“京津冀陆海空对接”进入发展新阶段。
而河北省将着力打通三地交通大动脉,构建“一环六射”京冀大通道,谋划推进公路网络的全面对接和一体化。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表示,这是今后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一张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将三地紧紧连到一起,有利于激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三地向广度和深度协同,进而形成发展合力。
对于以交通先行的城市间发展,公衍奎认为,要做到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双核联动。一是,基础设施和市政的连通。户籍、通讯、交通要实现统一;二是,产业互动,要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最重要是要有一个跨区域的合作平台,“搞一个大的市政平台,未必要行政区合并,但一定要脱离一个地方的诉求,跳出本位主义,从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考虑和规划。对整体利益和各方利益都有好处,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在城市规划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韩秀琦认为,发展大城市不能像原来的思路一样“摊大饼”,而应该是多中心的组合。“目前北京的规划就已经转变为组团式发展,以后怀柔、昌平等将发展成多个新区,每个区都有一个主核,各个主核自成一体,实现住房、产业的综合式发展。这样将避免钟摆式的交通压力,将良性引导房地产发展。京津冀也如是,要做一个京津冀地区的大规划,把产业布局等布置好,各个区域应当担当什么责任,都要岔开,各个区域都要均衡,依靠自己的健康发展,形成大的城市群。”
两会代表观点
王昌: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要打破这种格局,推动三地在更高层次实现协同发展,单独一省、一市是做不到的,必须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进行顶层设计。
胡万宁: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北省副主委、唐山市政协副主席
现在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多的还是政策层面的鸿沟。产业发展实现对接后,很多原来在北京工作的人就要到河北去,那么他们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这都需要国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予以考虑,逐步加以解决。
聂瑞平: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委书记
保定要成为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场的桥头堡。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要,低端低效的项目坚决不要,跑马圈地的项目也坚决不要。京津的产业转移,决不能变成污染转移。
孙太利: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
首先从结构上要摸清每个地方的产业结构,通过资源整合淘汰那些落后产能的企业,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优化配置。整合之后的前景应该就不是你的我的,而是整个一家的,应该说是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人才、资源、产业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李占通: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天津大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将包括金融之间的协同发展,现在京津冀金融上没有一体化,结算就不方便。比如说北京资金富裕,河北缺钱,天津缺钱,但钱流过来很难,造成这边富裕,那边短缺,一体化后就可以匀着用。
李士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北京和天津、河北已分别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北京与河北还建立了大气治理协同联防机制。京津冀建成了城市区域规划的协同机制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比如中关村在天津建立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有些项目已入驻;医疗方面,北京和河北燕郊已经有了建立合作机制的意向;教育方面也正在积极对接。
周本顺: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
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条件,是交通一体化,河北坚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与京津断头路的开通连接,争取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向河北延伸。
孙春兰: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书记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正积极构建服务京津冀三地的高速交通网。今明两年,天津将建成6条高速公路,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将基本建成覆盖三地主要城市的客运2小时交通圈。
丛斌: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生态体系建设作为切入点。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单单就产业说产业,就生态说生态,而是应该提出一个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把工业、农业、城镇等都纳入进去统筹考虑,把生态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
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进程
1986年5月
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倡议,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确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中国环渤海经济区成立。
199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指出: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确立“环渤海经济区”概念。
1996年3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
1998年
北京与河北环京地区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6地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定位为“北京市、河北省政府指导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区域组织”,建立了市长、专员联席会制度,设立了日常工作机构。
2004年
2月,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的主持下于廊坊召开,达成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
6月,京津冀三方代表聚首廊坊,召开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就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达成框架。
2005年
北京市在其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要创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在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上,北京和天津通过磋商,宣布了8条战略合作措施。
2006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
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部分指出,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