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即将升级为拥有地铁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是如何建设的,又是谁在为城市的地铁建设贡献力量,地铁建设者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笔者深入河北首个开工的地铁工地,踏寻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者们鲜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
地铁“打洞机”的真面目
石家庄市中华大街路段“小灰楼地铁工地”是省会首个开工的地铁工地,这里的工程项目由中铁十七局承担,工程建设者们将改写河北境内没有地铁的历史。笔者探寻地铁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小灰楼地铁工地外蓝色围挡格外显眼,长达三四百米的工地里,整日封闭的大门让这里略显神秘。地铁施工未阻断这里的双向车道通行,从外面根本看不到任何动工的迹象。
“为了减小地铁建设对城市原有地基和路面的影响,这里采用了先进的盾构施工法。”项目部副总经理冯亮揭开地铁不中断交通进行施工的原因,他表示,地铁施工通常采用的方法无外乎“明挖”、“盖挖”和“暗挖”三种方法,“明挖”施工因技术简单、快速、经济,成为地铁施工的首选方法,但因其需要阻断交通,会给城市带来噪声和震动等环境影响,而现行的“暗挖”盾构施工法对城市的影响最小。
在小灰楼地铁工地开挖的地下工程结构中,已经建成两层的巨型框架体,工地上方架着重型龙门起重机。通向地下工地的楼梯外设有刷卡门禁,下地施工人员需刷卡才能进入。跟随冯亮,笔者进入地铁核心工地,只见通往地下的钢架式楼梯虽然陡峭却格外坚实。整个工地深达十余米,负一层是开阔的平面结构,南侧为天井式结构。据冯亮介绍,负一层将建成地铁车站,相关施工也在进行中;地下二层是地铁隧道核心开凿区,天井下方南侧墙壁上残留着直径6米的巨大钻孔,地面两条轨道从洞内延伸了出来。
“这就是盾构隧道掘进机开凿出来的地铁隧道。”冯亮手指隧道说。
隧道深处,笔者看到长近80米、重达500多吨的巨无霸盾构机的真实面目,其结构如同敞开式的火车头,在其前方安装了直径6米的巨大的削盘,由22根巨型液压臂启动机支撑作业,机器顶端安装了传送带装置,能将转盘削下的泥土由车头送至车尾。据冯亮透露,盾构机削盘能以每分钟推进30-40毫米的速度向前推进,一个月可掘进260米至300米,预计三个月后可从小灰楼挖至人民商场附近,完成第一标段施工计划。
借助先进的盾构机技术,在实施隧道开挖过程同时实现了支撑管片安装作业,地铁隧道做到了一次性成型施工。冯亮表示,盾构掘进设备,集光、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渣、拼装隧道衬砌、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设备融合着地质、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测量等多门学科技术。
在规模宏大的地下施工一线,笔者只看到十几名工人在现场忙碌着。冯亮揭秘说,盾构机隧道施工自动化程度高,不仅施工速度快还能节省人力,其在开挖过程中不受气候影响,开挖时可控制地面沉降、减少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90后”撑起的地铁核心团队
笔者沿着开凿好的隧道向深处走去,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型的排水管道内,隧道内盾构机工作所产生噪音很大。由于空气不流通,加之湿度大,隧道犹如一个桑拿室,让人不由得汗流浃背。尽管闷热无比,盾构机司机徐晓东却专注地看着驾驶室内的四块监控屏幕,他根据系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着车体的各种姿态。
“驾驶室是盾构机的神经中枢,操作中由不得半点马虎。”带着眼镜的徐晓东显得文质彬彬,他上个月刚从武汉跟随盾构机转场来到石家庄,正式开始了他全新的异地生活。
徐晓东家在福建,对于自己所值守的工作,他憨厚地说:“工作确实太辛苦了,很拴人,每天一个班次下来要工作12小时。”笔者在体验中发现,驾驶室内的噪音很大,几乎无法接听手机,每天沉浸在高分贝的噪音里,这种感觉的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我每天早上七点开工,晚上七点换班,可以说一天到晚见不到太阳。”徐晓东形象地介绍自己的工作。忍受着潮热的空气、嘈杂的噪音,驾驶员的注意力还必须高度集中,以随时应对地下各种紧急情形。盾构施工中,驾驶室24小时不能离人,连午饭也得由厨师直接送到岗位上。
在隧道内停留十分钟,犹如下雨淋湿了身体,衣服粘粘地贴在身上,让人着实难受。看到笔者满头流汗,徐晓东却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每天为了防止身体脱水,他都要补充五六升的水。他还说,因工作环境特殊,关节炎等病症是他们最容易患上的,为了保障盾构司机身体健康,项目部每天在配餐中格外重视营养搭配,还专门为司机制订了一年体检两次的保障制度。
“来石家庄工作一个月了,我一直生活在工地两公里内的圈子里。”徐晓东说,尽管自己工资不算低,但每天繁重的工作下来,几乎没有体力出门玩耍,逛街成了奢求。如今,他连石家庄周边都没有去过,到旅游景区旅游似乎成了很难完成的梦想。
1990年出生的盾构司机徐晓东是三号线地铁施工项目中的重要技术骨干,已升格为师傅的他,还带着一个“90后”的徒弟司机。冯亮说,在该公司的地铁项目工地上,平均年龄为三十二岁,很多像徐晓东一样“90后”技术工人成为地铁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地铁施工保留女工不下地的“怪规矩”
临近中午时,地铁项目部食堂后厨传来了朗朗笑声,从事地铁施工内勤的很多女同事们主动帮助厨师洗菜配餐,她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工作忙碌之余一起在这里畅谈着人生。“这是年轻化团队的优势。”冯亮笑着告诉笔者,现在工程技术人员日趋年轻化,由于从事项目施工需要常年驻外,特殊的工作环境也形成了这里特有的生活方式。
在地铁项目部里,女性员工接近10%,她们主要从事试验员、资料员、财务员等工种,且都为地上工种。“90后”的试验员刘宏惠是项目部里的为数不多的 “湘妹子”,身为独生子女的她在大学里主修“城市轨道”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她却说适应了这份辛苦。
当笔者问及刘宏惠是否下过隧道时,她无奈地摇了摇头,言语中也流露出一丝不甘心:“按行业说法,女性员工是不允许下隧道作业的。”对于这种业内说法,笔者也在冯亮处得到了证实,他解释称,地铁施工的确有不成文的规定,女员工不下井作业,主要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地下施工存在着危险性,塌方、漏水等突发情况不可避免,公司把最危险的工作交给了男性员工。
在地铁建设一线走访,让笔者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项以施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地铁建设者们以认真严谨的心态,兢兢业业完成了每一项作业;同样作为一群年轻化的团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在以主人翁的姿态奉献着自己,他们是新时代的工人代表,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品质正是企业发展所具有的“向心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