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类总部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许多制造类总部企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务,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总部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发布暨研讨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表示,总部经济在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通过“总部-制造基地(或分支机构)”链条带动了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同时,总部经济能够有效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主持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和《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13)》。从排名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以88.99分、86.11分、77.53分、76.55分位列前四。
北京上海领跑区域特色彰显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通过“总部-制造”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13)》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竞争优势显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继续领跑全国。这四个城市继续高居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第一梯队,是我国总部经济最发达、竞争优势最突出的城市。
其中,北京、上海的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北京在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四个分项上均具备最强劲的竞争实力;上海的政府服务水平全国首屈一指,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和专业服务仅次于北京,均排在全国35个城市的第二位。
从总部存量资源看,北京、上海处于全国前列,两市分别拥有国内500强企业104家和43家,合计拥有的国内500强企业占全国的29.4%。紧随其后的广州、深圳综合得分均在75分以上,与上年相比,与北京、上海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其中广州的政府服务水平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专业服务和商务设施均位居前三甲;深圳开放程度继续保持着全国最高水平,仍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窗口。
研究显示,2012年,北京218家上市公司在京外的1078家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在香港、上海、天津、广东等12个省市区的子公司资产总额均达千亿元以上。北京上市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两个方面实现:
一是通过国有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布局来实现。在北京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51%。国有上市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有垄断资源优势在全国布局,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通过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在外埠布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2012年中关村201家上市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3万亿元,其中在中关村外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75.4%。
上海上市公司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也很强。2012年,上海202家上市公司在沪外的758家子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
通过对上市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赵弘指出,北京与上海在带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北京上市公司辐射半径广,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对京津冀地区的带动作用并不突出;与此相比较,上海上市公司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显著,但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西部奋力追赶 发展活力最为旺盛
除了第一梯队以外,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奋力追赶,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迈上了新台阶。研究显示,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都市圈、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区域,是我国内陆地区资源要素最密集、综合发展实力最雄厚、发展活力最旺盛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中以武汉、重庆、长沙、郑州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等方面成绩斐然,上升轨迹极为明显,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
例如,近年来,长沙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大区域联动发展,大规模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在获批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来,长沙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基础条件从上年度的第13位提高到本年度的第12位,研发能力从第18位升至本年度的第12位。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部分传统中心城市活力焕发,总部经济发展呈现后起勃发之势。我国东、中、东北地区部分传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整体环境改造提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区位条件,大力推动传统优势领域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水平提档升级,塑造城市新形象和新名片,吸引契合区域比较优势和转型升级方向的总部企业聚集,提升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从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来看,济南、哈尔滨、石家庄、海口、太原、福州等城市呈现上升态势,这些城市都是各地区传统中心城市,近年来,在以城市建设为引领,夯实城市发展基础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树立现代形象、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带动力的中心城市地位赫然显现。
例如,近年来,哈尔滨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1年人均GDP突破66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六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大幅提升,基础条件从上年度第33位提高到本年度的第27位;商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商务设施水平排第15位,较上年度提高5个名次;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持续提升,2010年获批为东北地区惟一的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201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跻身全国前列,研发能力从上年度的第26位快速提升至本年度的第20位。
引领行业创新 带动区域转型
“总部经济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也能够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赵弘指出,从2008~2013年入围全国500强企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总部企业数量呈减少态势,由2008年的303家下降到2013年的268家,减少了35家;服务业总部企业数量由132家增长到141家,增加了9家。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稳步提高,由2008年的41.8%提高到2013年的46.1%,提高了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二产。
同时,制造类总部企业服务化趋势明显。许多制造类总部企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务,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以联想控股为例。2000年以来,联想控股在原有的计算机生产与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产管理、创业孵化等多种服务业务,现已形成IT、房地产、现代农业、资产管理、孵化器投资等多元化业务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总部企业对相关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赵弘指出,入围全国500强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总部有54家,数量占全国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0.5%,但其资产总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69.8%;入围全国500强的批发零售业企业共计51家,占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总数的0.04%,但其资产总额占该行业的比重达到13.1%。
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总部企业也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计算机及通信行业有9家入围全国500强,这9家企业也是该行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军企业。其中华为、中兴2013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251件和1448件,连续多年位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五名,两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6%;两家企业2013年PCT国际申请量分别为2094件和2309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五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