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召开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东北经济发展,要注重发挥东北自身优势,要做强装备制造业,抓住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
东北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在此聚集了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汽集团、沈鼓集团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30多年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上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但是,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东北三省中的辽宁、吉林已公布的GDP增速均低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且尚未公布的黑龙江省,其上半年经济增长亦不乐观。由于装备制造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疲软的经济增长指标倒逼该地区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打造东北装备制造业“升级版”、促进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打破“高端研发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是整个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东北转向高端制造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悉,装备制造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构筑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装备工业基础,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列车车辆成套设备、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中的很多重大成套装备都具有相当的优势,且在东北地区内即可基本成套提供。
“实际上东北振兴战略在过去十多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现在也的确遇到了现实困境。”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说道。东北发达的重工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老牌重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的优势,也是今天的问题所在。”蔡志洲补充道。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指出,东北目前经济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够”。东北内生动力欠佳,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今天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比例偏高,导致这一地区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的能力、效率,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都比较薄弱。”高国力如是说。
专家表示,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给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的挑战。主要包括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集群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都是该地区和企业需努力解决的难题。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比东北更有优势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地方,但东北要振兴,非得完成‘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道。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是高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研发能力是高端产品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证。脱胎换骨主要就是要“脱掉”现成的资源依赖结构,以及“换掉”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体制和机制。
内外兼修促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升级
通过查阅数据发现,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东北的装备产业依然明显好于其他工业行业。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就需要既练好内功,掌握高端装备核心技术,还要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着重打造更加开放、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30年来,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和突破。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工程所需的关键的重大装备,不断实现着自主化、国产化。目前我国重大装备诸如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装备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具备走出国门的能力和实力。
但是,在工信部装备司司长李东看来,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端的能源装备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比较少,并未掌握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二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由于主机的发展受制于关键零部件的发展,主机面临着空壳化发展,高端装备的元器件等仍依赖进口;三是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还比较缺乏。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重大装备技术发展还需要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创新、两化融合和开放合作的原则。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转型上,同样也可以运用该原则。企业作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主体,要更加注重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与国外装备巨头合作的同时,逐渐提高自身的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企业还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基于信息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为该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