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主持召开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如是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随着会议的召开,各方翘首以待的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名单终于尘埃落定。不同行政层级、不同分布区域的62个地方试点最终确定下来。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了解到:62个获准试点中,行政级别呈“纺锤形”——最大的行政级别“省”和最小的行政级别“镇”各两个,其余都是市、县。市级中,又包括省会城市、地级市及县级市。这正反映了李克强总理在此次座谈会上指出的“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经济的三驾马车它就拉动了两个;还能催生新产业,让更大的内需潜力有释放空间。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或许能定住全盘经济大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福垣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首先入选的这批试点城市要明确自己能够率先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优势何在,力争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分级分类
因地制宜
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这一思路,从发言代表所处的行政级别和地域上不难发现。安徽省、云南红河州、福建晋江市、山东桓台县马桥镇在行政区划上恰是四层级别,在地理区域上则又分处中部、西南、东南和东部,充分体现了“在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规划。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方的实际情势有所差异甚至是差距悬殊,因此因地分类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员李恩平认为。“但关键是如何分别细化实施。”他提出。
以作为全国“粮仓”的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就选在了农垦区、产粮大市和森林工业区。
“农、粮、林是黑龙江的支柱,所以新型城镇化要首先覆盖这些地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区域专家刘小宁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另外,黑龙江的新型城镇化和‘两大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改革’相叠加。这两大平原是国家现代农业综合规划改革政策在黑龙江的试验地,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他向记者介绍,具体方式是通过土地集中整理,将过去黑龙江特有的连队、生产队都集编为工业区,让农户、场工都落户进这些工业区里,建设新型小城镇。“这个范围是很大的”,他告诉记者,全省有九大垦区管理局、113个农场,分布在黑龙江的各城市。“虽说首批试点只有几个,但由于我省地域广袤,垦区、林区之间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试点和非试点的城镇化推进思路应该大致一样。”
试点配套应以需求为中心
第一批试点选定距离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推进过程的漫长,主要是因为期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很多矛盾需要平衡,很多障碍需要跨越。城镇化问题专家李晓鹏认为,现在虽然有了初步共识和实质性进展,但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就拿镇改市来说,镇级的干部队伍的普遍素质和现有管理体制能否适应这样巨大的变革就是个问题。”因此他建议要对试点“限量”,“不要各地方都眼红试点可获的政策和资金利好而一窝蜂申请,一旦那样必然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直接埋下企业大量圈地、投资过热等隐患。要多观察首批试点一段时间,真正从中获取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扩容。不能刚站起来就想着跑。”
李晓鹏指出:镇改市是新型城镇化中最易入手、阻力最小的方面,从这个方向开始推动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地方政府对其兴趣高涨的根源所在——即管理权限会扩大,能拥有更多财政资源及获得更多的土地利用指标等。“不能让地方政府只索取这些能立竿见影给当地经济添彩的利好,他们也需要切实投入,真正解决外来人口的平等户籍、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才是使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而在李恩平看来,“今天的城镇化动力和模式都与之前数十年的有了区别。过去农民进城,大多只有一个目的——增加收入。而现在,农民们的诉求有了进一步提升,除经济条件的改善,城市对他们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多样化的、方便的、相对低廉的服务设施和体系。”他认为,“切实让试点的软硬件都向城市看齐,以进城农民的切实需求为中心,才是能让流出人口和外地人口心甘情愿‘回故乡’或‘在他乡’的关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