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经济大势来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而对于笔者所处的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我们同样是在痛苦地“消化”前期的刺激政策,工程机械整个行业依然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
创新的力量 助推工程机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调整时期,工程机械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势必要进行转型升级,进行改革创新,这既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也是工程机械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道路。就在近日,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先生在接受人民网《财经1+1》专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零部件支持,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认为工程机械产业要从过去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模式快速向自主创新转变。曾光安先生还进一步强调,这里的创新,既包括产品技术的创新,还包括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以柳工为例,下一步改革重点就在于改革激励体系、绩效体系以及产权体系,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视频: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在接受人民网《财经1+1》专访
通过柳工曾光安先生的一席谈话,我们已经能够从中体会到创新的价值与力量,它对于工程机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实,自2011年下半年中国工程机械陷入持续的低迷以来,行业的众多专业人士都逐渐认识到我们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强企业与产品的创新。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
的确,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全球以及中国经济产业调整,势必会在工程机械行业内引发又一轮洗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顺利熬过目前这种寒冷、缺氧的“高原状态”。在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看来,这样的外部环境恰好是考验从业者的试金石,并为行业企业提供了一个苦练内功、扎实转型的机会。徐工持续推动“淬火式”战略转型,用新战略、新策略、新办法、新机制、新模式应对行业低谷。从过去的高增长中彻底走出来,创新制造工艺、管控模式、营销策略和服务方案,扭转并创新营销模式、商业模式,完善产业链体系,进一步夯实产品、技术管理实力,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体制的搭建,稳健持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徐工扛鼎之作——XGC88000四千吨级履带起重机,它承载着徐工近十年里,在移动起重机领域内持续探索的深厚积累,创造了"全球吨位最大、工况覆盖最全、安全可靠性更强、运输效率最优、经济适用性最高"五项纪录,是当前全球起重装备产业研制的整体式的履带起重机设备中能力最大的机型,也是全球第一个成功实现销售的4000吨级履带吊产品。
山推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林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由此看来,创新对于产品技术的突破及未来市场优势的确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山推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林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面对新形势,山推这几年不断紧跟时代脚步,产品也是推陈出新。比如他们正在研发的全自动双钢轮、振动双钢轮等压路机产品,这些新产品将很快就能推向市场和用户。而山推生产的普通双钢轮压路机在国际上已经有着很高的水准,包括负载敏感系统、发动机自动怠速、温控风扇等节能技术手段在国内绝无仅有,不但提高了产品的作业品质,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燃油经济性,在市场上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高度认可。
创新不仅对于工程机械整机有着重要影响,对于配套件产业也同样重要。记得在今年1月6日,在大连广播电视台的《经济新活力》大型经济论坛节目中,瓦轴集团公司总经理孟伟畅谈瓦轴在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智慧和行动。他还分享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高端化和国际化,实现稳中求进发展的经验。其中,在回答“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最担忧的是什么?”这一选择题时,孟伟非常肯定地从六种选项中选择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对此,他表示“看了题板,所有的选项都是要求企业要想办法主动应对、积极应对。我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如果把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比作一个大厦,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大厦的基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了这个大厦能盖得有多高,所以我选择了创新能力。”又一个形象的比喻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用创新去助推工程机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声明:本文系慧聪工程机械网独家稿件,版权为慧聪工程机械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慧聪工程机械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