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宏观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如何推动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是整个行业的时代主题。
太重集团带给行业的震撼
与共和国同龄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曾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骨干作用。面对“新常态”,太重如何在时代主题中实现新的发展?能否在行业转型中率先突围?日前,太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创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太重集团有哪些主导产品?
太重董事长王创民:太重是共和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在65年的发展历程里,一直走在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前列,近几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于行业第一。
应该说,太重是国内产品门类最多元、最齐全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我们的产品不仅涉及广泛,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下功夫很深,几乎每一个主导产品都是成系列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具体来说,太重主导产品主要围绕煤炭与矿山、冶金、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这六大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比如矿用挖掘设备、冶金起重设备、铁路轮轴产品等,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比肩,而且还具有成本优势。近几年,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大家一般比较熟悉的太重的传统产品,比如三峡1200吨桥式起重机、20~7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三辊连轧管机组、3000千瓦电牵引采煤机、神州系列发射塔架、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设备等等。其实近年来,太重注重向新领域的转型,在风电、核电、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轮轴等领域也有很多代表作。
比如,我们的1.5~5兆瓦风力发电机、核电环行起重机、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500吨全地面起重机、高速车轮和车轴,以及正在制造的TZ-400海洋钻井平台等等,这些产品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技术和制造水准,是太重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问:在新常态下,太重集团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太重董事长王创民: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速度已从高速转到中高速,这给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冲击是空前的。
从眼前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市场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矛盾更加凸显。我们也同样遇到了订单减少、价格走低但要求提高等课题,给企业效益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太重201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3.8%;2015年一季度虽然产值不高,但经济运行质量得到了提高,总体来说,还是基本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从用户反馈来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是有保证的,产品品牌也是信得过的。
从深层来看,“新常态”的表现虽然是减速,但实质是整个国家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客观上以往那种大规模大批量工业建设的需求减缓,虽然有很多大项目会落地,但再不会集中投资大规模建工厂了。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再使用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拉动国民经济的主要动力会转到消费和出口上来,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客观形势还是政策调控来看,国民经济都不会再出现重工业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状况。
重型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企业的“母机产业”,钢厂、煤炭要扩建、开矿,我们来提供装备。说到底,我们以往就是靠国民经济的“投资”来发展自己的。而大规模重工业建设的不断减少,也就意味着对传统重型装备的需求在不断下滑,我们的日子会不好过。以太重来说,我们的传统产品服务行业主要是冶金和煤炭,所占产值的比重曾经在80%以上。过去冶金行业和煤炭行业增势好的时候,太重的发展也就快一些;现在冶金和煤炭行业遇到困难了,太重的传统产品就会面临“卖不出去”的危险。
所以,在“新常态”下,太重原来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看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必须要转型。转型一定是痛苦的,但没有痛苦的转型,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问: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太重是如何应对的?进行了哪些调整?
太重董事长王创民:简单来说,主要是抓住三个关键:产品结构调整、企业能力建设、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全球化布局。
首先是产品结构调整。就是要使太重的产品结构,能够适应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一方面,是使统产品走出过剩的中低端、走向创新的中高端。让传统产品向大型化、高端化、成套化发展,从质量、服务、品牌等方面做到一个极致,即便在有限的市场里,也能形成别人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比如我们的挖掘机设备,已经做到了世界顶尖,而且拥有全系列全型号,智能化程度高、售后服务好,市场竞争力就很强。我们产品的每一次创新升级,都是在引领这个领域发展的,也是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的。
另一方面,就是开拓一些原来不触及的新领域。既然以前太重的发展是依靠国民经济大规模“投资”的,那我们现在就把精力,放到一些本质上依靠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的产业上来。既然以前我们的传统产品可能会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减少需求,那我们就集中开发一些不会因此而减少需求的产品、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既然我们以前集中服务的产业国家不加大支持了,那我们就更多的服务于一些国家集中支持的行业产业。
比如,能源和交通。这是最终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行业,是老百姓生生世世都要消费的行业,是不过时的行业,所以也就是我们要重点服务的行业。国家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不断清洁,煤炭需求会下降,但风能、核能会进一步发展,所以太重重点培育了风电产品和核电用起重机产品等,为新能源领域服务,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交通、城轨解决城市问题,是清洁的发展。太重重点培育的轮轴产品,是工业消耗品,不会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减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这是我们经营领域的深刻转型。过去,太重的产品都是单件小批的,一个起重机产品服务着几十个、几百个钢厂,产品可以连续使用几十年。现在,如果我们能把单件的转变成批量的;把服务几十个用户的需要,转变成服务几千几万个用户、几亿人的需要;把单件产品寿命几十年上百年的设备,转变成有持续消费潜力的工业消耗品,那么,企业的发展必然是长期可持续的。
再比如,国家正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一定会大力支持发展的领域。太重依托自己的临港重型装备基地,已经布局了海洋钻井平台、海洋移动核电站、采油树、水下机器人等几个产品。虽然对于国家来说,深海还是开发起步的阶段,海洋工程对于太重来说,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我们还是要坚持把它做好,因为太重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是我们该有的担当。
总之,我们的产品结构调整就是传统领域升级和新领域开拓的过程,也是构建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整体格局的过程。
其次是能力建设。企业要升级、要转型,要靠对外部环境的准确判断,更要靠企业内部的硬实力、软实力支撑。传统产品要高端化、大型化,首先要有能做高端、大型产品的机器和人;新产品要开拓市场,首先要有适合于新产品的配套条件和智力支持。
在硬实力上,“十二五”期间,我们重点建设了大型铸锻件、临港重型装备、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煤机成套、高端液压园区五大基地,不仅打破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硬件瓶颈,而且把核心制造能力提升到了行业一流水平,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比如我们的装备制造需要高端发展,就需要作为关键零部件的大型铸锻件走向高端,所以我们的大型铸锻件国产化项目就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了更好、更大的铸锻件,我们的压机、轧机等大型产品的开发升级,收到了显著成效。又比如我们的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太重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车轮和车轴生产线,在作为转型领域的轨道交通市场上,就拥有了巨大的竞争力。
在软实力上,我们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也更加注重人才、智力和文化的支撑。
我们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行“精细化管理”,让全体干部和职工的观念转变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比如在降本增效上,现在已经有了显著效果,一些重点产品在市场上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比如在打造精品上,我们现在主力产品的美观性、耐用性、以及人性化操作、细节精细度等等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逐渐改变着“傻大笨粗”等传统的“制造印象”,形成了品牌的价值。
尤其是在服务方面,我们的理念是让经销服务人员主动服务,用诚信的精神“感动用户”,还为此进行了内部经销体制的大改革。现在时常有客户反馈说,太重的产品不比欧美同类产品的品质差,服务更要比他们好很多。应当说,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竞争力。
在人才和文化方面,我们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大幅提高了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精神支持;提出并全员学习践行“诚信、创新、精益、卓越”的太重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以太重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力求使企业软实力成为太重的重要竞争力。
最后是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全球化布局。太重要想持续长久的发展,离不开适应中国产业升级,从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离不开在国际市场中寻求更大的经营空间。
从全世界产能转移、市场转移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经营几乎是必由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成为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而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步入中后期,而印尼、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启动。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最大市场,正在向中国之外的地区转移,我们的一些传统产品产能,就必须更多的面向国际,进行全球化发展。
现在,太重主导产品已全部实现了出口,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们成立了香港贸易公司,作为了企业国际发展的“桥头堡”;收购了澳大利亚威利朗沃国际集团,在国外有了自己的制造基地;并购了德国纽伦堡CEC设计咨询公司,作为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平台;此外,还收购了美国盐湖城REI公司,成立了印度分公司,在俄罗斯、南非、南美、澳洲等地不断健全服务网点。
尤其是通过在天津已经建设完成的临港重型装备基地,拥有了面对世界的出口和海洋工程产品的基地,融入了京津冀经济圈,还承揽了国际上一些企业的货运任务。在天津自贸区里,太重已经能够发挥属于自己的优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太重肯定会继续加大国际市场运作力度,将把更多拳头产品更好的推向世界,打响中国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问:太重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今后将如何加强?
太重董事长王创民:从世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太重整体上处于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的过程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比如矿用挖掘设备、冶金起重设备、铁路轮轴产品等,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比肩,而且还具有成本优势。
我们有很多产品都经过了发达国家客户的长时间考验,。他们在太重考察后都说,现在,太重的能力和水平,和国际最先进的公司相比,差距已经很不明显。从历史上看,以往十几年间,我们的产品出口主要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但是近年来,陆续实现了向俄罗斯、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持续出口,还获得了他们赠予的一些奖章奖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太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至于提高竞争力,一方面还是要靠创新驱动,走高端化、智能化道路,做过硬的产品。另一方面,是要更多的沉下心来谋划国际化经营布局。
从技术创新上说,这是社会各界眼中太重的名片,更是太重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法宝。追溯近年来太重集团的发展轨迹,始终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新产品开发不断推进。我们是遵循着“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思路,并不是市场上需求什么我们再研发什么,而是及早谋划、提前做技术储备。重型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周期本来就很长,如果没有前瞻谋划,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先机。
目前太重技术中心全国排名第九,位居行业首位,但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的顶尖技术实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现在国家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重点就是创新驱动。对于太重来说,就是要重点结合“两化融合”、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更进一步的实现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系列化,全力打造产品和品牌的高端化升级换代;同时依托技术优势,用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无论客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都能提供,而且技术比别人更优,服务比别人更好,这样就能在关键领域形成优势。
从全球化布局来说,主要就是解决如何让国际客户接受我们这个“新品牌”、认可我们的新产品并心服口服的过程。太重历史上做了很多国内首台套、世界首台套的重大新产品,在国内推广这些新产品,需要让用户打消顾虑、甚至要让用户免费试用,每个新产品背后都会付出很多。
把我们的品牌推广到国际上,类似的困难会更多更大。重型装备产品不是个人消费品,用户不会给你太多“试错”的机会,选择起来都格外谨慎。一些国外先进企业,几十年、上百年的营销网络已经形成,我们要打破人家的网络,作为一个后来者介入市场竞争,怎么样取得人家的信任?怎么样说服人家用你的产品?尤其是再加上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这种困难就更大了,我们真的需要在经营方式上动很多脑筋。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只要我们创新合作模式,用真诚打动用户,一般来说,只要说服他用一次太重的产品,就都会得到充分认可,成就长期合作——毕竟我们在技术、服务、价格方面都是有优势的。最近,国家又出台了为首台套新产品上“保险”、为走出去产品做“担保”的相关政策,这对于我们规避国际经营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大推动意义。应该说,只要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扎扎实实开拓市场,国际市场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太重一直是高标准高要求也是高起点定位,把“太重制造”打造成在市场与社会公认,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为一体的品牌。用行动注解“诚信、创新、精益、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为新时期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做出贡献,就是我们的目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