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中国工业报社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就《中国制造2025》做了主旨报告,就当前的热点问题,谈了五点意见。
李毅中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提升生产力要素,改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改进研发体制机制,抓好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科技攻关。要抓重点行业、抓试点企业、抓“互联网+制造业”的关键环节,推进智能制造。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发力。要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外经外贸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生产力要素
李毅中指出,创新驱动一般包含了科技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创新掌握必需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创造消费、引导消费,拉动经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的社会化、网络化。
其中,在生产资料方面,创新能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保护生态。工业文明不一定只是消耗资源,其实也能维系资源,甚至创造自然财富。工业可以绿色、低碳,消耗少了、排放少了,大自然能自我修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可相互促进。
在生产工具方面,创新能使生产装备与流水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使精准制造、极致制造、敏捷制造成为可能,产品的质量、品牌大为提升。
在劳动力方面,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机器换人,人控机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远程教育、仿真模拟等现代培训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各种孵化器可培育大量小微企业和创业者。
在资金资本方面,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创新,聚集社会各类资金,盘活各类资金、基金存量,改善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提倡建立各种基金——包括转型升级基金、新兴产业先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更多吸引民间资本,当下正热的PPP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在科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必由之路。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因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但不会关起门来一切从零开始,仍然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必将催生更多优秀成果实现产业化、商业化。
产学研用结合三层面科技攻关
李毅中指出,多年来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因此,关键要抓好成果转化。
研发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市场,研发成果要从论文、评奖、样品中解放出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成果要变为工程设计、实体项目,样品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另一个含义是用户要自始至终参与研发、试制、设计、制造和营销全过程,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用户体验,而且通过参与建立了互通信任,从而加快了研发进程,疏通了推广使用途径。生产和消费的无缝联接进一步催生了个性定制、大众创新、众包研发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这就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制造业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顺畅,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李毅中指出,科技创新要下功夫抓好三个层面的科技攻关。一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专项。新兴产业的灵魂是高新技术,国家17个专项几乎涵盖了七个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目前已有明显进展,还需适应新趋势进一步充实完善,“十三五”都应该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通过行业联合攻关突破共性技术,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弱化了。因为涉及商业机密,同行企业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既浪费资源又耽误了时机。科研设计院所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创收是必须的,但仍要把创新放在首位,要发挥行业科技开发中心的作用。应由骨干企业或行业协会组成产业联盟,协力攻关,成果共享。
三是企业层面技术革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要靠企业组织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企业有成熟的经验。多年来大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专业团队,中小企业或专精特新、或依靠公共服务平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有一些企业淡化了。企业要重视发挥员工作用,开展群众性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
抓重点行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
实施《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主线,智能制造是重点,互联网+是行动计划,实体经济企业是行动主体。
李毅中强调,推进智能制造要抓行业、抓企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10个重点行业,其中包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要加快制定每个行业的2025专项行动计划。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等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也不能轻视。因为这些传统产业亟待用先进技术优化提升,同时这些行业与10个重点行业密切关联,形成紧密的供应链或销售网。每个行业选择若干具有不同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围绕智能制造的各项任务,分别确定不同试点企业的重点任务,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带动整个行业。有条件的还要上升为标准、规范。
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互联网+制造业”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具体讲培育智能制造关键点有五个:
一是数字化研发设计。现有研发设计采用数字化工具的比例约有52%,《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提高到70%,2025年达到84%。进一步推进仿真模拟、三维描述、高速运算、大数据库等信息工具,提升研发设计的效率和水准。
二是电子信息技术嵌入产品,提高质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质量和自给率。按要求自给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2020年的40%、2025年的70%。真正将贴牌生产、代工组装变为自主制造。
三是制造设备数控化,推广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增材制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目前只有27%,规划要求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64%,实现精准制造。
四是制造过程智能控制,目前流程式制造业生产线自控率为54%,要进一步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实现本质安全,柔性生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五是制造业服务链数字化、网络化,进而改变生产方式和商业形态。运用工业互联网,发展现代智能物流、境内外电子商务,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拉动消费。发展远程监控、在线维护,有助于生产线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提高效益。制造业供应链和销售网的社会化网络化,适应生产模式的新变化,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因之一是处于“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交替期。旧力方面,传统产业多数产能过剩,在市场紧缩的时候效益下降,推动力显得不足;新力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加速发展,但总体所占比例较少,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李毅中强调,结构调整的抓手则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但目前这方面还做得不够。首先是力度不够。中国历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例是40%,如果把扩能项目扣除,只占27%。而先行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工业化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之比为50%~60%,美国达到69%。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希望相关方面进一步落实,以带动企业、地方、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
加大技术改造,还需要解决机制问题,提升技术改造水平。政府部门应抓规划、抓重点,颁布目录、发布信息,给予政策指导与鼓励。企业要与国际同行对标,消除瓶颈、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升资产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防止和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要从全局出发,确定区域和行业分布,落实地区规划和行业规划;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选准优势特色产业,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防止和避免产业趋同,甚至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
推进制造业国际化支撑对外经贸
工业品是出口的重要支撑,占货物贸易的95%;制造业又是“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领域,承担着保持扩大进出口和对外经贸合作的重任。李毅中强调,我国制造业要抓住发展国际化经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新机遇。
一是以质取胜,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升级换代。服装、纺织品、日用轻工产品、食品要提高质量安全、优化品种,采用现代科技,改进工业设计,增加绿色环保元素,融入文化时尚,使传统产品增加新的竞争力。装备制造、机械、电子、信息产品等在出口产品中已占有近一半的比重,其技术含量高、性价比高。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采用国际标准,以得到更广泛的市场认可。大力加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电控组合件的研制生产,完善扩展产业链。另一方面,国家从今年6月1日大幅度降低了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不仅惠及百姓,而且给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市场的倒逼机制要转化成提质增效、创建品牌的动力。
二是发挥优势、扩大开放,提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发挥先进行业优势,如轨道交通、电力、电信、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从产品出口发展到工程承包、合资合作、海外并购、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品牌培育。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尤其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优势产业对外合作方面,制造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深化外经外贸改革,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我国与一些国家地区签订了投资、贸易保护协定,推进了进出口和投资便利化。扩展境外电子商务,打造现代智能物流,使制造业服务化延伸到国际贸易,互联网+同样在外贸中落地生根。政府及相关部门转变职能,对企业“走出去”减少审批,简化审核,缩小核准投资项目范围。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外经外贸的政策措施,研究用好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培育发展法律、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指导和引导企业“走出去”防范风险,提高效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