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力争到2020年外贸传统优势进一步巩固,竞争新优势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意见》将培育新优势与保持传统优势有机结合,兼顾了“稳”与“进”的关系,是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中国外贸发展拼规模、拼价格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必须打造技术、品牌、服务和质量新优势,从初级的世界工厂向更高层次迈进。”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为配合《意见》的全面实施,接下来各部委也将陆续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外贸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其中,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为出口企业减负的新措施,着力解决进出口环节收费、融资难和融资贵、贸易便利化等难题。
仍处战略机遇期
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重提“再工业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开始出现一些新问题。从劳动力成本看,1995~1999年的四年间,我国制造业年平均劳动力成本为729美元,只有美国的1/40,泰国的1/4。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日益削弱。
在支陆逊看来,尽管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但中国外贸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拥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实施和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配套能力,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例如中国的大型成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性能、周期以及融资等综合优势。以高铁为例,中国的高铁交货周期大概是其他国家的一半,交货工期短,并且产品质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或具备同台竞争实力。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14年,国内56家装备制造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在李健看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应对我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现实要求。
“依托规模经济优势,我国拥有不少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凭借持续技术进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初步完成工业化之后,我国制造业需要向更高层级迈进,这些都需要重塑竞争新优势。”李健说。
重塑质量品牌新优势
自从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研发能力、品牌培育以及服务延伸等方面,和跨国公司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纺织、服装、家具、鞋、玩具、箱包和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的份额比2013年分别下降0.94、0.31和3.12个百分点。
支陆逊表示,当前支撑外贸高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拼数量、拼价格、拼汗水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拼品牌、拼质量、拼服务的质量效益型增长。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贴牌加工为主导的高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但要成就贸易强国必须拥有自主品牌。
“过去国内出口企业普遍不太重视品牌,多以订单式出口为主,加工贸易一度占据较大比重,很多出口企业依附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李健表示,当跨国公司的订单也出现下滑的时候,国内企业逐渐意识到,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实现多元化经营。事实上,在每年的广交会上,相比普通产品,那些品牌产品的成交更加活跃。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4200万家供应商,其中前10万家厂商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他们正是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和中国的未来。
“中国外贸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支陆逊表示,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到境外并购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到国外建厂设店,实现互利共赢。
据透露,为帮助国内优质制造企业实现自主品牌的全球销售,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以完善品牌促进、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和品牌信息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建立完善更加有利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再寻“一带一路”商机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还必须与这一战略紧密结合,不断做大新丝路市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沿线国家反响强烈,一些国家正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不少合作项目已经陆续“开花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是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今年1~4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超过316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6%。同期,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8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44.4%。5月当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出口分别增长45.5%、24.9%、23%。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具有较强的工业互补性,能够为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在沿线国家建设了70多个合作区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亿美元,预计带动企业投资近百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
如何更好地发掘“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李健建议,除了国家主导的大工程和大项目带动之外,国内企业自身也要更加重视沿线国家市场,做好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通过互联互通做大这块市场蛋糕。
据透露,接下来商务部将加强与沿线国家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引导和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实现本土化生产,同时推动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形成产业聚集,促进共同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