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一场艰苦的质量领先仗,公司要实现国际化,质量必须是领先的。”对中国制造的型升级路径,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讲到了以上论述。
在徐工施维英的全体干部大会上,总经理陈维再次明确提出“要打赢品质这场硬仗”,“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而早在2013年,以“德国品质,中国制造”为战略目标的战役就已经拉开了帷幕,而最终能够支撑这个战略目标落地的是“理性、实干、严谨、精进”的工业精神,以及对标准的不断追求。
理性——归根结底就是“有理有据”
做质量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理有据”,这样才不会绕过问题的核心,才会有所超越。“尽量减少人为判断”,这样的话在徐工施维英品质管理部的频繁出现,同样的理性思维在面对市场反馈时也同样适用。“用事实说话”当然是首要原则,但过去在面临事实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公司会召开“责任鉴定分析会”,原本是为找准影响质量的根源解决质量点的会议往往成为“人人有责”的“分销会”。面对这种现象公司提出质量责任标准化、去“感性”地评判,分析优化流程,系统梳理外部市场反馈,针对每类故障追溯上游各环节,明晰质量控制点和质量责任,逐步形成50种故障模式,使故障划分减少人为干涉,责任归属有理有据。
实干——要静下心、沉住气、踏实干
塑造卓越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品质的提升更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真抓实干。面对“德国品质,中国制造”的卓越质量战略目标要求,徐工施维英进行结构化思考,先从“非系统性”、“高频次”质量问题入手,逐个分解,分批开展实物质量专项提升项目工作,应用8D方法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目前已完成9个专项,预计全年共开展30个专项提升项目。
为了使一线员工熟练掌握制造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公司推进系统梳理质量要求的工作,联合包括工艺部门、制造分厂在内的整个制造系统共同编制质量要求“四字口诀”,从第一道工到最后一道工序,共编制18项88条口诀,以高度总结、提炼的形式概括,生动易懂、朗朗上口,促进员工质量控制能力和意识提升。而质量提升工作的开展不应该是单向地被动推动,公司注重员工或上游环节的质量反馈,及时疏通反馈渠道建立“回音壁”,在专项提升、口诀形成及利用环节积极听取一线工匠的声音,不断自我完善,有机催化整体制造链条活力。
严谨、精进——标准是核心
卓越的品质及持续的发展不会孤立存在,它离不开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护航。借助集团内审,徐工施维英坚持问题导向迅速寻找解决方法,组织对公司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调研、文件重新评审,摒弃过去“就体系说体系”、“就问题说流程”的局部思维,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重新打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在“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的统筹安排下,通过调研、评审,形成以解决6大类现有问题、实现4大新目标为核心任务的体系换版升级方案。
以泵车结构件向德国返输送为契机,徐工施维英深度推进中德技术融合,吸收德国体系,实现标准内化,不断优化公司内部制造标准,提升高品质输出能力,结合自身体系换版,切实为卓越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理性、实干、严谨、精进”的新工业精神,是新时代徐工的质量坚守,指导着徐工人的卓越之路。徐工施维英亦将秉承“德国品质,中国制造”的战略目标,正面提升,反向追溯,以高品质的徐工混凝土产品建造一个“卓越世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