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大企业“双创”的鲜活样本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5-10-08 10:57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作为一家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双创”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8个技术创客群、22个工人创客群体,引领带动一批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人围绕国家战略搞“双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双创”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8个技术创客群、22个工人创客群体,引领带动一批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人围绕国家战略搞“双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中信重工技术人员调试新型矿用履带式探测机器人

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河南考察首站就到了中信重工,考察了企业的“双创”工作。李克强指出:“中信重工是传统的老企业和大企业,但是你们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在搞创客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双创’不仅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道。”

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新的“热词”,而事实也表明, “双创”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在“双创”浪潮中,中小微企业无疑是最活跃的群体。但人们未曾想到,身为“国之重器”和体量庞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巨头,中信重工搞起“双创”来,竟然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将国企改革与“双创”紧密结合,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发展,中信重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繁荣兴盛之路。

战略转型需要万众创新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加剧,装备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形态转换的战略转型期。

为了打造经济升级版,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中信重工于2013年年初正式提出实施“三大战略转型”,即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十一五”期间,中信重工实现了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由生产型到研发型、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三个转变”,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革全面而非局部,系统而非单兵突进,必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全员创新、万众创新,集众智推进转型发展。”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创客空间模式搭建万众创新平台

翻译自英文单词“Maker”的“创客”一词,本义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在创新浪潮奔涌的大背景下,中信重工技术创客群、国际化创客团队和工人创客群应运而生、风生水起,以创客空间的模式搭建起企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2013年4月,中信重工成立由10名工程院院士和多名在相关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组成的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形成了一支高智力创新团队。随后,该公司又陆续聘任18名在产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技术领军人物为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以首席技术专家为引领,中信重工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采取多专业、扁平化、高效率的形式,组建了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智能控制及专用变频器技术研究团队等18个技术创客群。

这些高端人才团队,成为该公司转型发展的巨大智力资源,为企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中信重工相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个海外公司、2个办事处,在海外形成一支以行业知名国际专家为核心的高端人才团队,并培养了一个熟悉国际市场的超过300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些海外高端人才,以澳大利亚矿山装备研发中心和SMCC公司为基点,组建了国际化创客团队。该团队与洛阳企业总部技术创客团队形成互补,协同创新,直接参与课题实施和技术支持,使该公司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满足了国际化要求。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大力实施“金蓝领”工程,为技术工人设立了11个阶梯式技能等级(即1级工~8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大工匠”),首批聘任了5名“大工匠”,并成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工作室。

以“大工匠”和金牌首席员工为引领,该公司建立了以1个劳模工作室、5个“大工匠”工作室、16个首席员工创新工作站为代表的工人创客群。

工人创客群涵盖了冶炼、热处理、锻造、加工等12个主要技术工种,直接参与者逾500人。工作室(站)设在生产现场,创客团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攻关活动。该公司工会每年提供活动资金,并对创新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奖励。

围绕国家战略搞“双创”

中信重工的前身是洛阳矿山机器厂。经过近60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这个“共和国长子”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企业之一、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长期以来,中信重工主要为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和军工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完整工业解决方案。

也正因为如此,这家公司认为,大型装备企业搞“双创”不同于中小微企业,必须围绕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围绕中国装备“走出去”,围绕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实施创新,打出中国装备的“金字招牌”。

近年,该公司技术创客群围绕“国字号项目”不懈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超深井大型提升机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去年3月承担了我国制造领域首个由企业牵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超深井大型提升装备设计制造基础研究”。经过努力,这个团队实现了我国1500米到2000米超深矿井提升装备的技术突破。

工业机器人开发研究团队,专注于高危环境下和特殊工况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到目前为止在矿山救援领域已成功研制出矿用灾区侦测机器人、钻孔探测机器人、防爆生命探测仪和矿用水下机器人4类产品,均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主攻矿山关键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研发的高压辊磨机已在国内矿山市场得到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家。他们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半移动式破碎站,直接出口欧洲高端市场,并经受住了北极圈内极寒气候的考验。

中信重工拥有全球稀缺的重型装备制造资源,承担着矿山、冶金、建材、有色、电力、军工等领域新产品的研制任务。如何破解加工瓶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确保重大技术装备成功产出,成为工人创客群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工人创客群以企业为他们建立的创新工作站为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推广加工技术创新成果,培养优秀操作工人,成为带动全体职工成长成才的“火车头”、技能提升的“加油站”,使企业生产一线活力迸发,处处涌动创新创造热潮——

用于航空航天的某国家重点产品,关键件骨架的加工和装卡吊转是个“非常难啃的硬骨头”。这也是公司第一次承担加工如此大型、复杂、高精度要求的活件,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创客群迎难而上,针对骨架吊转易变形、加工易震动的难题,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直至装配等工序进行系统策划,筛选出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并对难题进行工艺理论攻关,最终圆满完成了加工任务。

今年6月10日至12日,在“大工匠”杨金安的带领下,中信重工铸锻公司创客群3天之内两创纪录——国内最大规格、重达338吨的加氢钢锭,直径7.2米、重达204.8吨的国内最大管板锻件先后浇铸成功。按照工艺要求,此次的加氢用钢精炼后含磷量必须控制在十万分之六以内,杨金安创客团队将其控制到了十万分之四。

生产大型低速重载齿轮是中信重工的传统强项。别的厂商只能制造出最大直径12米左右的齿轮,中信重工能制造出直径16米以上的齿轮,而生产这种超大型齿轮的设备——16米数控滚齿机,就出自张朝阳“大工匠”创客团队。

“当时,我们滚齿机最大只能生产直径13米的齿轮,偏偏有客户想让我们制造直径16米的齿轮。我们就琢磨,我们本身就具备生产大型机床零部件的能力,为什么不能自己制造一台滚齿机呢?”说干就干,张朝阳“大工匠”创客团队反复琢磨,借助集体智慧与创新合力,真的就造出了一台世界最大的数控滚齿机。

试车成功后,几家外国厂商欲出高价购买这套设备。张朝阳说:“这可是中国工人独创的‘金刚钻’,出再多的钱也不卖。”

与社会创客互联共创

眼下,中信重工倾力培育的社会创客群方兴未艾,他们与现有的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一起,正在构成“三位一体”的创客体系。

“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是中信重工的基本思路。

在供应商方面,他们与西门子、NSK等国际顶尖大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用户方面,他们在一些用户所在地设立了数据采集点,并规定研发人员必须定期到用户现场听取反馈、采集数据;在高校和院所方面,他们与走在相关学科前沿的中科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行业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中关村建立了中信重工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

翻开中信重工技术创客团队2015年立项的科研项目目录,你会发现30%以上的项目是由科研院所或高校参与的产学研项目。

紧紧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中信重工集众智推“双创”,与社会创客互联共创,一时间亮点纷呈。

记者在采访中对一个“经典案例”印象深刻。

公司重装厂12米梳齿机加工10.8米大齿圈时控制系统突然失灵,机床骤停。机床是20世纪70年代瑞士马格公司生产的,是完全靠机械系统实现四轴联动的高精密装备,目前全球仅存3台。由于微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飞速发展,要寻找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机床控制程序并将其写入12米梳齿机,难度可想而知。

“SAVE ME!”(救救我!)电气控制工程师任建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出了这样的帖子,并在帖子内介绍了公司12米梳齿机面临的困境。

帖子发出后,全世界在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在互联网上给任建生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德国电气工程师海因茨通过圈内朋友,在奥地利一家公司找到了1803号CPU板,并把它寄给了任建生。

问题解决了,12米梳齿机重获新生。

目前,中信重工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研究通过“互联网+”招募全社会包括国际上的创客人才,为公司的创新提供智力和经验。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设立众筹基金,企业做天使投资,支持有创业热情、有创意的年轻创客直接走向社会进行创新。

“双创”引领转型发展

“以众智促创新”的“双创之路”在中信重工全体员工中激发出新的潜能,企业迸发出新的活力,转型发展渐入佳境。

——创出了成果。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研发的高压辊磨机被列为2013年国家战略性新产品,大型磨机关键技术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创客团队2014年完成技术创新10多项,并讨论、制定了《大型轴类零件上下机床操作规程》。

——创出了效益。截至目前,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研究团队,累计签订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合同金额超过70亿元。近3年,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开发的矿山成套装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110余台,产值近25亿元。孔洞错位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老大难”问题,谭志强带领的创客群独创性地利用数控龙门铣为钻床工序“啃骨头”,使公司加工磨机筒体的效率由过去的10多天缩短为现在的三五天。2014年,5个“大工匠”工作室创客团队完成攻关149次,实现创新成果46项,价值1285万元。

——创出了团队。18个技术创新团队,直接参与创新的技术研发人员达1024名,影响带动了2400名技术人员;工人创客群直接参与创新的有500人,却带动影响了4000多名一线员工。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年度举行例会45次,培训员工156人次,团队中的青工祝增利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杨合江成为市技术能手。张朝阳“大工匠”工作室已有8名年轻同志技能等级由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其中两人获省技术能手称号。

——创出了品牌。一名技术带头人,一名工人创客群的领军人物,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彭专家”是人们对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创客团队首席技术专家彭岩的尊称。由于他在低温余热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现在只要是跟余热发电有关的会议,无论政府的还是行业的,都要叫上他,否则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会议的分量不够。工人创客刘新安带领机组创造出年均完成工时2万余小时的纪录,最高年实际完成工时超过考核工时的4倍,根据他的工作经验编写的《刘新安工作法》,如今工人们人手一册。今年,刘新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全国劳模工作室迅速走红。

——创出了机制。为推进公司全员创新,中信重工建立了一套吸引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的完整机制,有效激发了创客团队学技术、提技能、创新创造的活力。公司成立中信重工大学,专门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公司每两年对员工进行一次技能评定,各技术等级与技能工资挂钩;目前,公司的海外专家、海外员工有360多名,高管层有美国技术专家和国内顶级的技术专家;公司还设定各种技术最高等级,技术系统有首席设计师、首席工艺师、首席技术专家;对评聘的首席技术专家,每人每月增发1万元津贴,为评出的“大工匠”设立工作室,每人每月增发5000元津贴;对于教授级高工以上优秀技术人才和大工匠,延迟退休2年、到期返聘3年。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大幅回落的形势下,“双创”释放出的创新红利,使中信重工经受住了市场冲击,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