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鞍山企业“走出去”的热度持续升高。
去年12月,在非洲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回到国内的辽宁华冶集团董事长马黎明早早来到公司,因为有一份中非电工装备合同急等他最后拍板。
跑项目、谈投资、签订单。眼下,和马黎明一样,在俄罗斯、蒙古、埃塞俄比亚、马里、越南、伊朗等国家,活跃着一批鞍山装备制造企业掌门人,而大后方的国内工厂则开足设备满负荷生产。
烘起这“热度”的,是鞍山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为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打造全球平台,为富余产能寻找国际出口。
“驾船出海”“并购出海”“抱团出海”“借船出海”……越来越多的鞍山装备制造企业,突出产业特点和拳头产品海外掘金,并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走出去”,掀起“出海潮”
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
“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创造了最好机遇。尤其是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转移等压力叠加的东北企业,更需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资源配置范围,“走出去”的愿望更为迫切。
提起鞍山,人们头脑中首先蹦出一个词:钢铁。岂不知,历经多年积累,鞍山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并不差,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接近20%,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350户。
诚然,鞍山装备制造业缺乏像我国的核电、火电、高档机床之类蜚声国际的重大产品,可是中小企业把自身定位在大行业的产业链里,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比如,鞍山的聚龙集团,17年来专注于银行智能装备制造,纸币清分机早已批量进军欧美市场。
“走,到国际大市场上去争取项目、争取订单!”鞍山一批优秀装备制造企业审时度势,纷纷目光向外,使用各种“驾术”扬帆远航,涌动出一股“集体出海”的浪潮。
“驾船出海”。采取产品输出或直接投资的方式,登上全球经济舞台。聚龙集团的银行智能装备在德国、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完成设点,海城石油机械制造集团共投资5亿美元在俄罗斯成立钻探服务和石油天然气两大公司,福鞍重工轨道交通转向架产品成功打开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这样“走出去”的动人故事时时上演。“并购出海”。主动“走出去”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和销售渠道,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其中,鞍山磁谷集团并购美国麦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鞍山泰工并购美国理皮公司,美忱集团先后并购美国特尔奎普公司和菲利普斯公司……短短数年间,鞍山装备制造企业共完成海外并购项目17个,并购总额约为4亿美元。
“抱团出海”。告别单打独斗,以建立境外产业园的模式引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联合“走出去”。去年5月,由辽宁华冶集团历时4年、从砌院墙做起、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建设的电工装备产业园,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投产,成为当地最大的电工产品生产基地。由此华冶在非洲大陆彻底站稳脚跟,并带动了国内铝材、电子、轴承等50多个相关行业出口。
“借船出海”。作为鞍山最具产业丰厚度的钢材等配套产品,抢搭高铁、核电等高端中国装备“远洋航船”而漂洋过海。去年3月,鞍钢集团牵手拥有庞大海外营销网络的中国铁建,强强联合拓展海外业务。伴随中国铁建在全球路桥建设市场“开疆拓土”,鞍钢的大批精品钢材也源源不断远销国外。非洲首条投入运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所铺设的钢轨,就是“鞍钢制造”。
从以往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鞍山装备“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健,集体促成了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
“走出去”,还要“走得好”
闯荡世界,要练好内功,还需政府助力
外面的世界是很精彩,可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对此,深耕非洲市场10年的辽宁华冶集团董事长马黎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非洲大陆战火纷飞的国家他去过,拥有绝对权威的部落酋长他见过,地面温度可烤熟鸡蛋的沙漠工地他走过……用当下的时髦词儿,马黎明形容自己就是一名“创客”。
不过,决定最终能否“走出去”的,还要看企业本身修炼的“内功”是否足以应对国际化的挑战。长期以来,华冶集团坚持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等国际大公司合作,丰富企业管理经验,提升产品品质。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级高级电工试验检测中心,是新能源变压器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及多项行业标准起草单位。
十年耕耘,扎根非洲。2015年华冶集团在非洲已经完成了2个项目,还有3个项目正在洽谈中,手握的合同订单达3亿美元。非洲项目每年的收入占到华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以上。
“走出去”,企业是主体。但有些问题企业单枪匹马难以解决,还有赖政府扶一把。
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鞍山市委、市政府将推进企业“走出去”,上升到全市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事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度,从税收政策宣讲、银行贷款协调、并购资金补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几年来,仅市财政用于并购企业的补贴资金总额就达8000余万元。
当时,拥有全球最成熟“永磁调速”技术的美国麦格钠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恰巧,生产电机变频器多年的鞍山磁谷集团正谋划转型,经鞍山市政府推介,两家企业一拍即合,磁谷集团花较低成本成为美国公司的大股东。
不过,并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经历的一件事,吴正波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磁谷集团在并购美国麦格钠公司时,对后者账户上的一笔1000万美元未到期贷款并未重视。结果并购合同刚签,美国银行就要提前收回贷款,理由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了变化。好在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及时筹到钱还上了,要不然刚并购来的公司就可能被起诉、查封。
吴正波坦言:“国际项目程序复杂且变数较多,防控风险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
“走出去”,还要“拿回来”
根基在国内,“转型升级”效应持续发酵
“走出去”,才知道市场有多大、前景有多广。鞍山装备企业,通过“走出去”优化了自身资本、技术、产业布局,提升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通过“拿回来”,以强大的“落地能力”,为国内产业的升级创造了条件。
现在,很多企业度过并购“磨合期”,开始迎来“收获期”。记者近日走访鞍山部分企业,看到一批企业或在加紧安装新生产线,或在紧张有序赶制在手订单,成为经济下行中的一抹亮色。
“倡导绿色节能,共享传动未来”,记者一走进位于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磁谷集团生产车间,这12个醒目大字就映入眼帘。借力海外并购取得美国麦格钠公司17项专利技术后,磁谷集团在鞍山建起生产线,实现了永磁涡流柔性传动装置的国产化。
有专业人士算过一笔账,如果我国工业领域低效电机全部替换成磁力驱动,每年可实现节电1300亿千瓦时至2300亿千瓦时,相当于2个至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市场潜力巨大。
“现在企业订单已排得满满当当!”吴正波说,企业的新变化得益于采取并购战略,通过全球技术整合与自主创新,磁谷集团正成长为全球永磁传动技术的领导者。
不仅是磁谷集团。美忱集团并购美国特尔奎普工程机械公司、菲利普斯煤炭机械公司后,在鞍山立山区投资30亿元建立“美国智能工程机械产业园”,引入5个美国高科技项目入园。项目完成后,新增年销售收入将超过70亿元。
鞍山市振兴办专职副主任彭泽宇介绍,“走出去”并购的很多企业将海外技术引入国内,目前在鞍山筹划建设和在建、建成的项目就达20个,投资超过80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200余亿元。
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壮大自身实力的过程。
“在国际市场与强手过招,凭的是实力,这不,企业正投资13亿元抓紧上铁路备品备件项目!”说这番话的,是辽宁紫竹集团董事长洪海。
眼下钢铁产业“寒气逼人”,可是紫竹集团“暖意融融”,来自全球的生产订单接连不断,钢轨、钢轨配件、钢板桩的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一,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鞍山出口创汇最多的民营企业。
以全球化的视野规划企业发展,紧贴国际市场脉动,走高端产品路线。这是紫竹集团风景独好的“秘诀”。洪海说:“如果不是‘走出去’,企业高端产品占主导的产业升级效果就算用10年时间也不一定能达到。”
“视野拓宽了、实力增强了”,是很多“走出去”企业家的共识。这些装备企业,正发展成为鞍山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成为实现鞍山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