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广州7号线5标工作纪实
在广州地铁7号线建设工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英勇善战、敢啃硬骨头,他们甘于奉献、敢于担责任;他们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一局盾构先锋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广州地铁7号线5标项目!
2016年2月28日的广州,天晴。
上午10:30,在番禺区万博项目的深基坑内,一大群人正扛着“长枪短炮”,团团围聚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时刻。他们中,有来自省市的主流媒体的记者,也有奋战在最前线的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地铁建设人员,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那一刻:广州地铁七号线一期隧道全线贯通。
随着一声钢筋断裂的响声,最后一根围护桩应声而倒,盾构机的刀盘完整地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至此,盾构“巨龙”在黑暗的地底下穿350天后,终于破洞而出重见艳阳天。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似乎都已经屏住了呼吸,只剩下相机快门“咔擦咔擦”的声音。
建设总部土建一中心土建二部的经理刘乐元与身边的中铁一局城轨公司项目负责人罗进海相视一笑,又各自忙碌起来。这边刘乐元招呼现场的记者集中采访,那边罗进海安排施工人员破除盾构洞门剩余的障碍。在七号线5标的建设中,他们在一线一起摸爬滚打,早已有了很深的默契。
“大家好,我是广州地铁的刘乐元,就在刚刚,七号线一期的隧道宣告了全线贯通,七号线一期有望在今年年底开通运营……”,镜头前,刘乐元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平静地通过媒体向全体广州市民通报了这一喜讯。但这喜讯的背后,却是凝聚了广州地铁与中铁一局全体参战人员的智慧和汗水,这一段隧道的打通,实在是饱含艰辛。
作为全线有名的“最晚”、“最硬”、“最多”的“三最”项目,“汉溪长隆~鹤庄”区间盾构施工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艰难和险阻,一局全体建设者始终咬定目标不放松、力克这三道难关,终于打通了七号线的地下隧道。
第一关:盾构始发“最晚”
“汉溪长隆~鹤庄”区间的盾构机从汉溪长隆站始发,往鹤庄站掘进。但是,盾构机在始发阶段就被难题“卡”住了。该区间盾构始发井所处的7号线汉溪长隆站,受汉溪大道、公交总站等因素影响,施工场地布置及协调极为困难。受种种因素制约,“汉溪长隆~鹤庄”区间的盾构却迟迟不具备始发条件,项目施工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车站主体不能按照原计划完成任务,将严重制约盾构的始发”,由于汉溪长隆站主体施工有效区域仅有80多米长,但施工所用的盾构机由盾体、刀盘、刀盘驱动、双室气闸、管片拼装机、排土机构、后配套装置、电气系统和辅助设备等九大部分组成,盾构机整机长度就有75米,这样狭窄的施工场地使得流水作业受限,无法为盾构机始发提供足够的场地,实在不利于盾构掘进施工。为此7号线5标项目部提前介入前期的征地拆迁和管线迁改工作,多次与番禺区政府、长隆集团、公交公司等单位进行多番协调,就停车场、公交站的选址和新建问题进行沟通。“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项目负责人罗进海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绝对不能拖了全线的后腿,我们要对得起广州地铁、对得起广州市民的信任,决不能给一局城轨品牌抹黑”,中铁一局城轨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句句铿锵。由此,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展开。项目部反复做好地质的勘察、盾构机选用等准备工作,以确保具备始发条件后,盾构机第一时间下井始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番禺区政府及广州地铁公司、建设总部的支持和协调下,用地和管线的问题得到了突破,经过项目全体员工夜以继日的努力,“汉溪长隆~鹤庄”区间左线自2015年1月15日率先始发,整整两个月后的3月15日,区间右线也克服困难顺利始发。而此时,这两条“地龙”已经成为全线最晚始发的盾构区间。可是,前面还有什么困难在等待他们?他们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吗?我们最后是否会共同见证奇迹?
第二关:施工岩层“最硬”
“汉溪长隆~鹤庄”区间单线隧道长1739米。根据此前的地质勘察显示,隧道主要穿越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等复杂地层,“地层虽然多样复杂,但是我们是一支铁军,‘骨头’再硬也要把它咽下去”,中铁一局项目部的负责人充满自信。但是,一份补勘报告很快就给大家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补勘报告显示,“汉溪长隆~鹤庄”区间全断面硬岩合计达879米,典型上软下硬地层246米,远超原勘探报告里的数据。数据显示,这段硬岩的岩石最高强度超过136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也就是一个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区域就要承受1360公斤的压力,且石英含量高,为七号线硬度之最。“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这些困难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将业主、建设总部和项目部拧成了一股绳,各级领导靠前指导,管理技术人员泡在施工一线与项目技术人员研究方案,研究对策。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施工项目部采用性能稳定的进口海瑞克盾构机,并且配备硬度强、耐碾压的进口庞万力进口刀具。项目部根据施工需要,先后成立了4个专业换刀班组,每个班组成员均为从事盾构施工多年的业务骨干,施工经验丰富,熟悉换刀工序,在确保换刀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降低盾构机的故障率,项目部向中铁一局城轨公司总部专题汇报了盾构施工遇到的困难,请求支援。公司后方及时反应、周密安排部署,安排相关单位和部门大力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总经理王江卡多次到项目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并要求公司有关部门对项目全力支持、重点盯控,确保兑现承诺、保证工期;公司副总经理、华南片区指挥长邵海清亲自坐镇指挥,并专门调派1名专业电气工程师对盾构机精心维护,保证盾构机能不间断连续作业。
此外,左右线隧道还需穿越地质条件变化大、地下裂隙水丰富的断裂带,这是全线最困难的风险点。断裂带处原设计加固方案为洞内加固,为确保盾构顺利穿越断裂带并节约工期,项目部提前对加固方案进行优化,在盾构过断裂带之前对断裂带进行地面注浆加固,确保盾构掘进过程中无喷涌,减少淤泥的清理量,保证了盾构机的连续掘进,加快了施工进度。
第三关:刀盘换刀“最多”
“这段隧道硬岩的强度很高,我们要做好频繁换刀的准备”,盾构施工前,项目负责人专门召集盾构施工人员进行交底。由于盾构施工过程中盾构机开仓换刀的风险很大,而且频繁开仓换刀必然会严重限制了盾构机的掘进,影响施工的进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啃硬骨头”,“牙口”必须要好!为了尽可能减少盾构机开仓换刀的次数,项目部采用了庞万利进口刀具,此种刀具经过特殊材料的严格配比,硬度极高,并耐高压,适合在硬岩段掘进。
尽管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盾构施工过程中换刀次数之多,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据统计,“汉溪长隆~鹤庄”区间盾构左右线施工过程中,累计维修刀盘34次、螺旋5次,常压换刀159次、压气换刀7次,累计更换单刀1097把、双刀92把!换刀次数之多在广州地铁建设的历史上极为罕见!掘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前期为土建,土建为机电”,项目部坚持讲政治、顾大局,为确保盾构机持续掘进施工,为七号线全线的机电施工争取更多的时间,盾构机在硬岩段施工过程中基本都能保证每天4环左右(6米)的掘进速度。有人会问,不是频繁更换刀片吗?更换刀片的时候就要停机啊,盾构机怎么还能保持这样的掘进速度?
原来,盾构施工班组大有来头,从项目负责人罗进海、副经理张健到盾构队长张柏林均是盾构操作能手,而盾构施工人员又是长期跟随这一盾构机施工的老工人,对这台盾构机的状况非常熟悉,维护保养、开仓换刀对他们老说是“家常饭”。此外,在盾构施工班组的基础上,项目部还专门成立了4个换刀班组,都是由熟练的工人组成,“我们最快的换刀速度是40分钟就换一把”项目工人很自信、当然也很自豪。
别以为“熟能生巧”就意味着换刀很轻松,盾构机在地下掘进3-4个小时候,由于刀盘与硬岩剧烈的摩擦,盾构仓内温度达50度左右,常人难以忍受。为了缩短换刀时间,施工项目部专门增购了两台降温设备,每次盾构机开仓时就马上进行降温。为了提高降温效率,施工人员还积极开动脑筋,尝试各种办法,后来发现冰块降温较快,他们就提前准备好几块大冰块,每次开仓时就把冰块丢进去,“大块头的冰块丢进去没多久就融化了,在外头都能听到‘滋滋滋滋’的声音,看到那些白雾飘出来”,张柏林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人员用“土”方法应对“新”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在进行管片拼装作业的同时,盾构施工班组的其他成员也没有停歇,而是在拼环时间同步迅速进行刀具的更换,确保盾构掘进与管片的拼装高效配合进行。“你们的隧道做得很漂亮,隧道很干净,质量控制得很好”,广州地铁公司领导丁建隆、竺维彬、张志良等领导到项目现场检查时,对隧道的施工质量赞不绝口。“我们成型的隧道做得还是不错的,预计贯通一个多月就可以高质量移交机电施工”,罗进海满含自信。
尽管遭遇“始发最晚”“硬岩最硬”“换刀最多”三大难关,但项目部全体建设者从来没有哭诉过自己的不易和艰辛。“我们都是干活的,不擅长表达,我们的目标就是干好活、做好事、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不给企业丢人”。面对“三难”,项目部全体员工以“盾构机够硬”、刀盘够硬”、“施工队伍素质够硬”这三大法宝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地铁在一个区间驶过不过一两分钟,但却不知道我们为此克服了多少困难,经过多少天的磨难。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带我的孩子回来坐一坐这条地铁线,自豪地告诉他,爸爸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告诉他我们在这里的故事。我骄傲啊!”项目部副经理张健说起这番话时,眼眶湿润。
“我们在哪里,‘城轨’就在哪里;我们什么样,‘城轨’就是什么样”正是凭借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企业自豪感,中铁一局城轨公司7号线5标项目不惧难、不畏难,“狭路相逢、奋勇亮剑”,展示了一局盾构先锋的光辉形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