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记者在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二五”时期, 黑龙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2万亿元、产值6.23万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40.7%、125.8%和59.3%。截至2015年末,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4449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4020亿元。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均有“龙江制造”的风采。
按照规划,“十三五”末,黑龙江省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登上12000亿元新台阶,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以上。
实现新突破
据黑龙江省工信委主任聂云凌介绍,“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轻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末的16.6%提高到2015年末的29.8%,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53.6%,比“十一五”末提高8.2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有资源优势的食品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10.8%提升至2015年的18.4%;规上工业增加值非公经济占比5年提高19.8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十二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的目标。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黑龙江累计认定和推广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126个,35个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全省工业企业开发重点新产品1140个,其中434项填补国内空白,63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204个,其中国家级13个。
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190.3万个、从业人员698.6万人,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实现税收652.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46.1%,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提高到53%。 “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个、省级创业基地107个。
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黑龙江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38.3%提高到45.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年提高5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省县域产业园区增至65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园区21个。
两化融合不断拓展。黑龙江装备、食品、石化、医药、民爆等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进入推广阶段,940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哈尔滨被列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哈尔滨、大庆入选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黑龙江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大规划”创新实施和“龙江丝路带”建设,切实抓好“十三五”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优势,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全省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登上12000亿元新台阶,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对接《中国制造2025》,确立“17+5+X”的制造业发展重点。
围绕有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的领域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4个方面、10大重点领域的23个细分行业,将黑龙江省有基础和竞争优势的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制药、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17个细分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力争通过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围绕有资源优势和总需求有增长空间的领域推动资源深加工。充分挖掘黑龙江省的资源禀赋优势,围绕高品质乳制品、畜产品加工、高品质食品制造、石化煤化、石墨及钼矿资源加工等5个有资源优势和国内总需求有增长空间的领域发力,突出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项目、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及矿产、林木资源等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
围绕有技术储备和技术溢出的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技术储备,加强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结合,重点培育发展卫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传感器、动力锂离子电池、空间探测技术外溢等若干(X)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推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促进机制更加健全,确保到2020年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优化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清理和修改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构筑多元发展格局。实施非公经济发展3年行动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创业基地、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进入优质高效农业、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大企业配套协作等有需求供给空间的领域。引导大中型非公企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型微型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
创新建设服务体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云平台服务功能。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和新渠道,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与国有企业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挺起县域经济脊梁
推动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到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以上。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链,构建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培育壮大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资金推进园区建设,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管理园区新模式,搭建和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已建成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
推进县域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县域与垦区、林区、矿区、油区、边区融合发展,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