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两会”顺利闭幕。会议期间,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再次成为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2016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曾指出,要统筹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以及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业内人士称,凭借政策红利,风电行业将迎来一片利好。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297万千瓦,较2014年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增装机容量持续领跑全球。而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既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机遇挑战并存 压力动力同在
在雾霾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迫”之下,非化石能源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大力支持,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要达到15%,这就意味着实现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变应是主基调,能源结构“绿化”日益明显。
当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是较成熟、可以大规模发展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未来将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近几年,世界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而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风电新增和累计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已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明显,二是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三是风电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已基本满足风电场建设需求。
随着中国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成本可望再降,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相对竞争优势。据全球风能协会统计,全球风力发电能力在2015年底已达到43242万千瓦,较2014年底增长17%,首次超过核能发电。
风电高歌猛进的背后迎来的是产业链的繁荣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正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所言,在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带动下,我国风电度电成本正在逐年下降,市场竞争力较强,2015年,是风电行业的“中国年”。
当然,风电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从并网容量到发电量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弃风限电”问题凸显。此外,风电技术瓶颈导致度电成本居高不下、风电设备产能过剩、社会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意愿不足、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等,都是目前风电产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风电产业在中国历经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正逐渐步入一个瓶颈期。缺乏颠覆性技术创新,导致风电场投资成本多年来居高不下,从而影响了风电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
“全产业链优势”的生态布局
“全产业链使风电行业的颠覆性创新和突破性发展成为可能”,三一重能副董事长毛中吾介绍,由于之前国内风电制造业起步初期门槛低、轻资产的发展方式比较普遍,而今天重资产的全产业链模式为技术创新和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三一重能更是有效整合集团在全球的运维平台资源,形成体内自循环的业务有机组合与协同,通过高效提升运维效率,进一步降低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成本,最终受益于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
三一重能的全产业链模式从增速器、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到回转支撑系统,均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和制造实力进行自主技术攻关和工艺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集成和协同研发能力,同时积极实践“互联网+”的先进理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扩展了技术创新的空间,系统性地提高了技术进步的平台。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自主的零配件供应能力,使得三一重能拥有了在产业竞争格局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截至目前,三一重能在科学研究、缜密论证的基础上,对风电机组的整体结构、叶片、变速传动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和基础施工进行了十大颠覆性技术变革,如低速直驱高速双馈的双发电机技术,一级增速变两级增速技术等,实现了高发电量、高可靠性、低运营成本、低维护费用的技术跨越。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提升风机性能和节约建设运营费用,将对风电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三一重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有业内分析认为,三一重能坚持全产业链道路,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拥有强大技术创新、零部件制造、高发电量、低运维成本等多方面竞争优势的三一重能正朝着“全球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目标稳步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