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不仅在与会人员中引起强烈共鸣,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更是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要想顺利实现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必须依靠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然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收敛以及TPP、TTIP等新贸易框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引进的空间势必越来越小。因此,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必将成为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是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即一方面,产业高端环节发展滞后,高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大量关键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部分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对此,我国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上述供需不匹配问题。实际上,科技创新才是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一方面,只有利用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有效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另一方面,通过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我国要想实现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奋力迈进的目标,就必须多措并举地营造促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土壤,具体地,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首先,政府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并在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利用“科研国家队”集中攻关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一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其次,各行各业要积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通过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方式突破创新成果产业化瓶颈,完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跃”。最后,企业作为最贴近市场需求的微观主体,对创新方向与路径的选择敏感度较高,把握性较强,因此我国必须牢固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