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助力《中国制造2025》,我就此讲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始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信息化的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四方面来理解: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强调“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时,再次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信息化发展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信息化本身发展,一个是发挥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理解信息化的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四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尤其是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如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无线通信等,并加快发展宽带网络、智能终端制造等。二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紧密结合为抓手,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迈向中高端。三是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覆盖、深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集成运用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打造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四是扩大信息消费,制造更多、更现代、更宜用的智能终端,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信息服务,提高民生信息服务水平。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战期,是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期,遵照党中央的战略指引,理应把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放在重中之重。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借鉴当今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战略、新思路,可以说其共同点是进一步提升“两化”深度融合,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也可以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目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始终是一项重点战略任务。
(二)德国、美国的战略思路各具特色,结合国情,并蓄兼收,实施《中国制造2025》
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 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发达国家走过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程,工业化比我们早七八十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研究彼此的相似和不同。德国“工业4.0”提出了工业智能化的新概念,更重视实体经济的提升。从企业内部讲,不仅通过物联网将制造业的物理单元联成一体,而且进一步与传感器、通信设施、控制系统组合起来,使制造业物理单元具备了智能,从而将人、机、料、法、环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了智能工厂。从企业外部看,互联网则将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及用户等社会相关方互联互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众包研发设计、协同网络制造,进一步提升了经济运营效率。美国有技术、资源、金融、网络的优势,更加倡导“工业互联网”。金融危机后,其制造业回流重振,但实体回归尚有过程,扬长补短则更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互联互通互动,在国内则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潜能,实现共享经济;在国际则充分发挥科技、网络优势,控制国际制造业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制造业”,会释放和引发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带动和辐射到经济社会多个领域。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2.0、3.0、4.0并存,有相当先进的领域和行业,也有相当落后的产能和企业。我们在精心谋划工业4.0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2.0的欠账,这是我们的国情。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需求和发展余地、雄厚的资金积累也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中国制造2025》兼收了德国、美国之长,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深化改革的谋划。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工业、制造业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加强和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