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近日在协同创新论坛上表示,北京市紧密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突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围绕实现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这一目标,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关停淘汰、疏解转移和改造升级,实现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的三转调整,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四维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能力,聚焦创新发展前沿、基层服务、设计创意等产品,构建高新产品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提供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八大专项,培育产业技能新优势。
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张伯旭告诉记者,为了实施好上述战略,核心是要全面提升北京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产业协同发展,为此北京市将重点实施以下举措。
一是提升优势产业能力。实施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产品培育及品牌建设行动,以及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等五大专项行动,发布产品目录和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未来两年动态滚动更新。明确未来北京产业提出的重点及发展三十六项高精尖产品进行三十六个重点方向的技术改革。
二是创新产业共性能力技术。争取创建全国首个产业创新中心试点,布局二十个左右的市级创新中心,连续三年对创新中心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对过去几百家创业中心进行新一轮重新认定和洗牌,重在质量而非数量。
三是提升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通过推进首都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项目建设,提高京津冀产业链的合作能力,支持企业在经济开展产业链合作项目,形成“在京从事高精尖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对外进行委托或授权生产制造”的新型制造模式,以此来加快构建新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经济创新重在协同,而非简单的转移和复制。
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传统科技创新更多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受现行体制机制影响,普遍是重理论轻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北京市专门设立了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市场和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和整合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协同创新,改变传统,先研发后转化,以转化为目标。不仅为产业链下游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积极为上游的科技研发活动提供检测服务。研究院原则上是以企业为主体,国家为支持,然而更多的是依靠市场。
下一步,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科技与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依托在京央企,构建起市场创新体系,形成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产业创新大格局。
发挥政府的组织者作用
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并不表明政府在创新中就不重要,是无所作为,而是应充分发挥其组织者的作用,体现主动性。张伯旭认为政府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
第一是主动布局。北京市明确了今后五到十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首次说清了北京的产业问题,为发展找到了方向,也在政府多个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统一的目标。
第二是主动建设平台。将大部分产业创新资金放在平台建设方面。由于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对科研要求很高,一般企业很难独自承担,而常年来积累了大量科研能力的政府责无旁贷。让企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不必为做好一顿饭先去种菜收粮。
第三主动出题目。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形式,推进先进重点技术领域的集中公关和突破,逐步建立起制造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同时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