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精益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发达国家经济体纷纷建立面向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占据价值链高端,从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实现绿色设计与制造,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两化融合,实现产品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而我国制造业仍然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特点,如何面对挑战,实现爬坡过坎?中国政府对外实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经济扩张战略,对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举措,以图破局。
那么,在这个大棋局中,谁能扛起振兴中国经济、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复兴的大旗呢?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此之前,党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2015年6月曾发表题为《做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文章》的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事关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基础。”在同月召开的深改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做强做优做大”的新提法比过往的“做大做强”更加强化。
实际上,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企改革就被列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2014年先后公布了二十几个省份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及央企第一批试点名单。
随后,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更名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5月29日,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合并,重组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2016年6月26日,宝钢、武钢各自发表公告,宣布启动战略重组大幕。
对于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国家层面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即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产布局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
无疑,这一轮央企合并的主要动力是面向国际高端竞争,开拓海外市场。而在现实中,在高铁、核电、高端装备领域,国企也肩负着“走出去”的重任,中国梦的伟大蓝图也要靠国企去实现。
当下,升级、转型、创新这些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企业来讲,却是为了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而对于众多被寄予厚望的的国有企业,如何去践行这些词的丰富内涵,更是一个难题。不转型,市场份额有限,不抢占不适应,可能留下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选择转型,纵然放低了身段,但是迎头赶上了时代的大潮,或可闯出一片新天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样,在市场低迷动荡,国际化竞争更加复杂的境况下,国有企业更要担起振兴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任,在遇到风浪的时候,锚定我国经济砥砺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