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在高科技时代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一些人看来,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今天似乎更应该强调创新创造。强调创造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以否定制造为代价,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也不是不要中国制造。这些年来,我们在许多基础性产品上出现问题,比如食品质量问题,可能更多的还是制造问题,并不是创造问题。而且,制造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高层次的制造,没有过硬的制造作支撑,创造只是空中楼阁。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制造强国从哪里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精神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制造的意义,继续弘扬制造精神。
历史长河中,我们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制造精神,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工匠精神”。与制造在社会层面受到削弱类似,“工匠精神”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弭。在有些人看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再提“工匠精神”显得落伍。比如,玉器业有“和田玉,扬州工”的传统说法,笔者却听到有人讲,玉器是一门充满艺术创造的行业,现在再讲“扬州工”就有些落伍了,认为“这是对玉器大师的侮辱”。
把“工匠精神”视作落伍的表现,本身才是真正的落伍。“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理念。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推崇认真的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与此对应的,则是一种“差不多精神”,表现为凡事只满足于99%甚至90%,而不去追求99.99%甚至100%的完美或接近完美。今天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并不矛盾,它指向的是凡事追求极致,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拿“扬州工”来说,本身就是一代一代工匠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创新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风险活,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不追求极致,又怎么可能会有创新成果?在一般人看来,德国人可谓“工匠精神”的典范,德国产品难道没有技术含量吗?德国汽车就充分体现了制造和创造的结合、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即便互联网产品,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作基础,不去追求极致不精益求精,会产生创新的力量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手艺人”,做“手艺人”不丢人,讲“工匠精神”不丢人。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这样才会有制造强国的到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