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线炼钢工人,也是中信首批五个“大工匠”之一;他是暗夜里在沸腾的钢水边孤独的舞者,也是克强总理访问中信时最关心的“双创”领军人。49岁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炼钢工人杨金安,用33年的时间,改变了小数点后第四位的一个数字,这个极其微小的变化,炼就一炉精钢,扭转了中国此钢种只能从国外进口的现状。
中信重工炼钢工人杨金安:万分之一微小改变 用了 33年
一个微小的数字改变,他“算”了33年
古时铸剑,累月不成,铸剑师不惜用生命祭剑。据说“以身祭剑”的原理是通过血液改变金属中的碳离子含量;今人炼钢,也要呕心沥血,通过经验和智慧改动钢水中微妙的元素含量。
“炼钢是个细致活,比绣花还考验人的细致和耐性!”杨金安说。
1560度以上的高温、动辄数百吨的钢水、铸就硕大粗笨的零件,这是笔者在车间看到的,这应该算世间最粗犷的活吧,跟“绣花”有啥关系?杨金安说,钢的5大元素是碳、锰、硅、磷、硫,不同类型的钢,主要原理就是控制钢水中各类元素的配比。“有时候要调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
超超临界转子钢,一种高难度、高附加值的钢种,一般被广泛运用在电力领域,由于炼钢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国内许多大公司经过多次试产也都没有成功,长期以来,我国所需的超超临界转子钢几乎全靠从国外高价进口。
在同行业大企业屡战屡败的情况下,2015年初,杨金安主动请缨,带领工作室的成员,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和试验,今年1月初,炼钢开始了。
杨金安的本子上每隔几分钟一次的频繁记录,再现了炼就超超临界转子钢那天的紧张,从凌晨5时许开始,直到下午2点多,满满好几页的记录。
最终,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炼钢工艺流程的反复推敲,顺利炼出了这个钢种,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炼钢成本也大大降低,只有国外进口的三分之一。
这个钢的难点在哪里?
杨金安说,这种钢的特点在于控制钢水中锰的含量,也就是要控制到小数点后的第4位数字。
能够达到这个精确度,杨金安“算”了33年。
每一个钢种的诞生,都是一次创新
杨金安高中毕业就分配到了厂里成了一名炼钢工人,那是1983年的一天,33余年的一线生涯,让他得以在调配钢水中各个元素配比时,得心应手。
刚到车间,这个炼钢模范并不想当炼钢工人。“热、吵、危险,环境太差了!”一天,一名老师傅看出杨金安想要打退堂鼓,冲他招招手:“来,我考考你,这炉钢现在碳含量多少?”年轻的杨金安摇头。
老师傅不说话,抓起了一柄长3米的铁勺,舀一勺钢水,泼在地上,钢花四溅,他通过钢花溅起的角度和形状,当即判断出钢水中碳的含量。
“看见没?这就是功夫。”老师傅说。没想到,炼钢也可以这样神奇,杨金安决定好好跟着几位老师傅学本领。
好学、勤快、脑子灵,真正投入其中,他还习惯为每一炉炼过的钢“记日记”,什么配比,什么工艺,用自己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了近60本。就在这一炉炉钢的炼就中,一本本日记的记录中,杨金安炼钢技艺突飞猛进。
2015年9月23日,李克强总理来到洛阳,与包括杨金安在内的全厂5个大工匠,就创新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现在建立的是一个‘创客群’。”杨金安说,2013年,厂里成立以杨金安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汇集了冶炼系统的工人技术骨干和铸锻研究所的优秀技术人员,门外是轰轰烈烈的机器运转着,门内是杨金安打造的创新平台,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块其貌不扬的钢铁块,块块都“价值连城”,石化加氢用钢、军工用钢、航空航天钢、核电钢……每一个钢种的诞生,都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要不断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啥?因为我节省1分钟,每台炼钢炉就能节省400度电,够普通家庭用一年了。”杨金安说,他也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实验,在跟踪3580吨钢水后,将电炉的寿命提升了近一倍,原本开78炉就要中修一次的电炉,延长至102炉次,最高120多炉次。“省电,省钱,每年每个炉省上百万。”
最后,杨金安给笔者看了几个档案袋,每个档案袋貌似一个“锦囊”,装满了全体成员的智慧和梦想。“今年6个创新课题,目前已经完成了过半,预计8月前全部结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