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一国之脊梁。
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涤荡,力图抢占下一轮发展制高点的全球诸国,不约而同吹响了回归制造业的冲锋号——
从美国全力打造制造业创新网络到德国力推“工业4.0”,从“数字印度”的提出再到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一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争夺战,正在全球上演。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几十年风雨兼程,中国已然站在全球制造中心之位,但依然面临着由大变强的重任,这也是奋进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黄海之滨,齐鲁要地,一篇旨在变革观念、创新超越的制造业突围记,正在这里悄然书写——
青岛,这座承载百年制造业基因的中国名城,改革开放后哺育了一批像海尔、海信等全球级制造业明星企业,如今又开启了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航程。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颠覆性管理探索的震撼;
在这里,可以观察到大跨度科技变革的突破;
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前瞻性战略布局的眼光;
在这里,可以被敢于创新的坚韧意志所感染……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今日之“青岛制造”正以勇立潮头的姿态,迸发出蓬勃活力,抢占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高地,也为当今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颠覆传统模式“脱胎换骨”——捕捉“互联网工业”时代的新机遇
“不仅仅是海尔,我认为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应该向体验经济转型,这是一个方向,从规模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张瑞敏近年来一直在思索、探寻,甚至每年都要读一百多本书而求解。“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挑战是零距离,互联网时代要么你拥有平台,要么你被平台拥有,要把每个用户的需求和供给连接起来。”
颠覆传统,海尔把这种供需对接称为“人单合一”,全力向互联网工业进军——
过去几年里,海尔集中做了一件事:去掉1万多人的中间管理层,把过去30年辛辛苦苦打造的“航母”,解构成一支并联“舰队”。“现在海尔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张瑞敏说。
每个人都可以依托海尔的平台进行创业,每一个产品都能迅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今天的海尔已慢慢演变成一个“生态圈”,汇聚了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共7万多人,已诞生470个项目,汇聚1322家风投公司。
海尔的探索,其实是一种危机下的倒逼。
犹如苹果手机横空出世让“巨无霸”诺基亚迅速落幕,犹如奇虎360推出免费业务对其他传统杀毒软件造成致命打击一样……在互联网时代,颠覆式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旦出现,往往从最想不到的维度,对传统企业发出致命的“降维打击”。
“对传统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张瑞敏预测,一个新的物联网时代很快到来。
海尔的选择,被纳入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
世界知名的互联网观察者凯文·凯利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制造业都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迅速灵活转型,产品将更加个性化。
业内专家认为,在当前“去产能、降成本”的关键阶段,制造业生产中效率不高、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一系列问题,也都可以从与互联网融合中找到解决方法。
“制造+互联网一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谁善于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个大趋势把握住,谁就能把握住全球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每一次科技变革的突破,总会对传统生产制造跃升留下鲜明的印记。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声,总有一批敢于吃螃蟹勇于创新企业的身影。
如果说海尔在重构现代工业的创新方式和组织体系,那么位于青岛即墨市的服装企业——红领公司则通过用互联网重塑生产流程,破解了工业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悖论。在红领魔幻工厂里,将西服定制从个性设计到成衣配送压缩到7天,实现了业内难以奢望的“流水作业”。
“这是一套方法论,目前已有几十家企业出资前来购买转型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复制到多个产业。”红领董事长张代理雄心勃勃。
与“弯道超车”所不同,像红领一样敢于颠覆创新的青岛企业家们更注重“换道超车”。“这一套做法,颠覆了传统企业基本的逻辑,重塑了一套工厂运行架构。如果说,红领这样的传统企业都能升级,其他产业更不必愁了。”张代理说。
新工业革命正在开启。诸多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个性定制生产。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渗透性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带来了一种新的迭代式创新。红领的创新,将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结构重组带来示范。”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说,“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青岛已于去年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力图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
“在国内率先提出打造互联网工业强市,这是当下青岛工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工业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一场生死之战。”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说。
当前,互联网工业“青岛现象”已崭露头角。除海尔、红领等公司领跑之外,全国领先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正着力打造“服务生态圈”、青岛软控股份公司的轮胎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让人耳目一新……
2015年工信部公布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青岛的海尔、红领、赛轮金宇三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在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双星集团两家企业又上榜。
“未来制造企业一定是和互联网交融的。内部业务更加互联网化,公司治理结构更加扁平化,制造业企业都要与互联网对标、协同起来,以适应当下快速迭代、快速改进的新趋势。”凯文·凯利说。
有了金刚钻方揽“瓷器活儿”——依靠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技术的一小步,产业的一大步。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如何依靠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的蓝海,是横亘在全球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经济下行、利润压缩,不少制造企业开始转向金融资本、投资地产的时候,依旧在显示技术等领域深耕的青岛海信集团似乎显得有些“固执”。
国庆前夕,海信刚刚在纽约举办了大尺寸战略暨大屏新品发布会,今年圣诞季前后这些新品将在美国登陆上市。美国是全球高端市场,海信已在此累计销售了500万台电视。在美国近期发布的业内独立第三方评测机构同类产品消费满意度报告中,海信首次冲入美国前四大品牌。
“靠过硬的技术,方有‘看到未来’的能力。”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说,海信不仅把彩电“吃透”,占领高附加值市场,还将尖端的显示、传感技术另辟蹊径,应用到产业市场,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城市智能交通连续七年国内市场第一、宽带接入网光模块连续五年全球市场第一、智能商业支付中国第一、布局可视化医疗……在电视、冰箱等家电领域被消费者熟知的海信,正通过技术革新,展露出别样的风采。
从追赶到引领,几十年高速发展,海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技术立企”的座右铭。“这些‘第一’的背后是企业十年以上的积累,更是对产业转型的渴望和未雨绸缪。”汤业国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同国际一流对标,不站在全球巅峰上衡量自身,不找到自身的禀赋优势所在,无论是谁,都将在这一轮竞争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制造业增速的回升将以不平衡的方式实现,那些率先在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实现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
青岛科技局局长姜波说,要抓住机遇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中国制造的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位于青岛崂山区的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腐蚀防护与水处理技术及产品研发、设计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家腐蚀控制领域最高资质,编制了该行业80%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综合市场占有率达40%。
双瑞公司相关技术也是“异常了得”:电解制氯产业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核电领域达90%、火电领域达70%;是国内唯一采用电化学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供应商;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产品获得了世界七大权威船级社及主管机关认证,销售业绩在全球名列前茅……
双瑞的辉煌正是得益于“技术创新”的秘诀——双瑞公司依托国家级“海洋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秉承“生产销售一代、研发认证一代、预先研究一代”的技术创新理念,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
技术创新,已经在今天的青岛掀起新浪潮,并持续鼓帆激波——
从专利数据上看,青岛发明专利在过去5年间增长了16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7倍,技术交易额增长了6倍;
从创新载体上看,青岛规划并实施了“三个千万平米”:能容纳上千家科技企业的1000万平米的科技孵化器,有着1000万平米的软件产业园,能吸纳顶尖级人才的10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
从创新支撑上看,青岛实施“四系”加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校系,青岛已和国内知名的24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建研究中心,或建研究生院、分校;央企系,主要吸引中央企业在青岛聚集,实现落地生根;中科系,重点推进中科院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发城、中科院青岛分院等建设;国际系,把像德国史太白等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向青岛汇聚;
……
承继着百年传统制造业的基因,如今青岛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也是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再陶醉于自己的“红瓦绿树”,不再沉溺于曾经的辉煌,立足于国家实验室等顶级创新平台,青岛已经将自己的目光瞄准世界一流创新城市。
依靠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这座城市决策者的谋略方向、施政目标。“从总体来看,青岛制造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但要向前突破,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这个决心,也有这个信心。”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