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是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引擎、新热点,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方向,智能硬件被寄予引领消费升级的巨大期望。智能硬件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将成为传统消费电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20年产业规模预计可突破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巡视员胡燕在近期举行的“网络工坊”启动仪式上做出上述预判。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以下简称“CSIP”)与北京工信智创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信智创”)共同主办的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产业服务平台创新研讨会暨‘网络工坊’启动仪式”在京召开。
胡燕表示,“网络工坊”是CSIP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响应国家双创战略,为智能硬件产业的创新发展搭建的双创服务平台。希望CSIP能够结合部属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联合国内优势地区,建设更多的地方性“双创”平台,为繁荣国内智能硬件创业创新环境发挥更大作用。
“智能硬件”自助创新能力不足
“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并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
目前,智能硬件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应用、便民惠民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战场。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等规模化产品领域。2015年全球智能可穿戴出货量为7810万部,虚拟现实产业约15.4亿元,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80亿美元,智能车载设备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尽管如此,我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仍需破解瓶颈性问题。
中国半导体协会副理事长、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组组长严晓浪表示,我国智能硬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内智能硬件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健康保健、交通出行等方面,虽然产品数量和种类较多,但同质化显现比较突出,产品功能也相对简单,很多产品都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谈不上痛点,只有痒点,更谈不上用户粘性。
严晓浪进一步表示,目前软硬件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影响了智能硬件的发展。智能硬件的核心芯片都是国外企业提供,如手环、手表等产品中低功率MEMS传感器对外依赖度都很高,国内企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软件方面也尚未发现有针对智能硬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导致了研发的碎片化。
“网络工坊”助力0到1落地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硬件的发展,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分别针对高端产品供给、核心技术创新和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三方面设置重点任务,以智能硬件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牵引应用能力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卢山指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的背后,核心是智能硬件的强力支撑。在软硬件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智能硬件已由过去的封闭体系转变成开放的系统,需大量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为让创业者更快地起步,“网络工坊”将汇聚产业的资源和服务,聚焦于智能硬件从“概念—原形—实现”的全过程,为创业者提供从硬件设计、测试验证、产品化等一系列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和孵化,助力从0到1的落地。
此次启动仪式的举办地点———工信智创大楼,是网络工坊的第一个示范空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已经吸引了众多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入驻,这里可以为中小企业及创客团队提供智能硬件设计、测试验证、产品化等一系列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辅以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投融资和销售推广等公共服务。网络工坊将以北京、成都示范空间为基础,2017年建成上海、深圳、青岛、西安、杭州、武汉等地方平台,到2018年推动百个项目融资,培养万名智能硬件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届时,网络工坊将成为全国最大专业智能硬件产业生态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