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南方向的库拉西尼海湾,由中国企业建造的东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桥飞架南北两岸,跨海大桥引桥与象征中坦友谊的坦赞铁路交会而过。
40年前的铁路与今年4月通车的大桥,分别成为坦桑尼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更如同两条彩练,紧紧维系着中坦两国的深厚友谊,也见证了中非合作的发展演进脉络。
1976年,贯通东南部非洲的坦赞铁路正式移交运营,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如今,使用中国技术建造的尼雷尔跨海大桥帮助坦民众实现多年愿望,成为坦桑尼亚的又一新地标。
尼雷尔跨海大桥全长680米,主桥为钢筋混凝土双塔单索面斜拉桥,主跨200米,桥面宽32米,双向6车道。早在上世纪30年代,坦桑尼亚人民就梦想建造一座跨海大桥,由于种种原因,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在今年4月的大桥通车典礼上,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在致辞时说:“非常感谢中国承包商,你们的工作非常棒!大桥开通对达累斯萨拉姆当地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并将拉动规划中的基甘博尼滨海新区旅游产业发展。”
坦桑尼亚工程师埃里克斯告诉记者,大桥开通前,库拉西尼海湾两岸民众交通往来主要依靠轮渡或陆路绕行,受天气影响较大且花费时间长。大桥开通后,在早晚高峰时段可为两岸民众节省通行时间约1小时。
作为东非地区最大的斜拉桥,尼雷尔跨海大桥采用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桥梁建造技术。据介绍,大桥建设期间,包括坦桑尼亚多个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都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参与大桥建设的中铁建工集团东非公司总经理谢志翔告诉记者,尼雷尔大桥不仅是中国技术在坦桑尼亚的一次成功实践,同时为坦桑尼亚提供了超过1000个劳动岗位,不仅将中国技术与管理经验留在了当地,也为坦桑尼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从那时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中非合作论坛等框架为中非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推进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如今,“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和正确义利观使中非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去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方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关系政策理念,宣布未来3年中国对非合作重大举措,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宣布中方将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为中非合作向着更广更深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非经贸发展迅速。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4年,中非贸易额由100亿美元跃升到2200亿美元。在中非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合作领域和结构也不断拓宽和优化,工业、金融、旅游、电信、航空、广电等行业正日益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新亮点。在非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已超过3000家。
世界银行发布的权威报告指出,本世纪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实现强劲有力增长,同该地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密不可分。
除了人们熟悉的坦赞铁路,如今在坦桑尼亚,中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理念和工艺标准正广泛融入其发展进程。作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ICT(信息通信技术)宽带骨干网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承建的天然气处理厂及管线输送项目正在打通坦通信和能源两大通道,为坦桑尼亚实现工业化注入活力。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表示,希望有意投资非洲的企业进行投资转型升级,带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走入非洲,在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给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小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在坦桑尼亚邻国肯尼亚,由中国建设的全长约480公里、总造价38亿美元的铁路大动脉已全线铺通。不远的将来,现代化的“铁龙”将穿越东非高原,联通海港,助力东非地区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