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将有17条地铁线同步施工,创历史之最;深圳治理黑臭水体用上前沿技术,并将优化重构城市生态;建国际创新中心,打造人才高地,将建保障房封闭运转、内部流转机制……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有关交通、治水、体育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和人才高地建设等多项民生热点建设发展情况提交会议审议。
轨道交通建设 地铁运营里程285公里
12月20日市轨道办有关负责人向大会报告,目前深圳市地铁运营里程达285公里,居全球城市前十。预计到2020年年底,深圳将全面建成11条完整线路、总里程约425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2017年,将是深圳市轨道交通6、8、10号线及2、3、4、5、6、9号延长线建设的关键年,也是轨道交通四期建设项目的启动年,最多将有17条(段)线路同步施工,创历史之最。
未来轨道超1000公里
而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环评报告已获环保部批复。以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为参照系,深圳正按照1000公里以上的总规模目标重新梳理和编制全市轨道交通远景网规划。四期规划方案确定了18条线路、491公里的轨道网络规模,计划分两批实施,其中首批为11条线路、283公里。深圳正全面做好线站位、出入口布局及各线换乘方案,加快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轨道交通综合服务体系。
治水提质 五年“治水”耗资千亿
按照《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深圳将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举全市之力“治水”。预计未来五年,全市计划投入治水资金近千亿元。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向大会介绍,经过近一年努力,深圳市15条主要河流中有11条水质改善,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及坪山河全河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均同比下降,但龙岗河由于受惠州丁山河影响,上升10.0%。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已完成南约河、后海河等6条治理,17段已经不黑不臭。
打造“海绵城市”亲水空间
据介绍,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将渗透到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同时,结合城市更新等优化重构城市生态,研究构建原特区内穿越南北、贯通东西的沿河、沿湾慢行系统,加快推进原特区外湿地和水系联通项目建设,构筑城市高质量水环境生活圈,包括优化修复水生态,拓展城市“亲水空间”;加快建设连通梅林、莲花山、皇岗公园及新洲河口公园的慢行系统;罗湖区打造布吉河沿岸商业休闲带,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布吉河农批段、笔架山河覆盖段“复明”整治;加快龙岗河、观澜河、茅洲河、坪山河沿河湿地项目建设;贯通大沙河沿河绿道慢行系统;全面开工大空港截流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西部滨海旅游黄金水道;推进坝光片区防洪(潮)排涝工程,依托国际生物谷开发,打造城市生态河流精品;高标准打造绿色、友好、开放的公园式污水、污泥处理设施等。
创新驱动发展 五年建30万套安居房
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出台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建立以基本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双轨并行,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的公共住房体系,缓解人才住房困难,改善人才住房条件,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为此,深圳将组建人才住房专营机构,市政府出资1000亿元,成立“市人才安居集团”,重点打造人才安居房投融资、建设和收购平台,实现人才住房全过程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增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安居房30万套,总建筑面积2600万平方米,相当于特区建立以来政策性住房的总和。
同时,深圳将改革原有建成出售的保障房可流向商品市场的制度,“建立封闭运转、内部流转机制”。
境外广设研发机构
深圳正面向全球配置利用创新资源,包括积极在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布局科技园区、创新孵化器和联合创新中心,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和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近5年在境外新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研发机构达255家。技术贸易额增长2.4倍。积极参与国际基因组等国际大科技计划,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83项。
另外,进一步强化深港科技合作,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两地累计投入4亿元,资助合作项目69项。6所香港高校在深建立产学研基地,并将研究设立双向双币科技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前海和香港的科技创新型项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