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中国制造”的未来,在于自动化、在智能制造。除了让制造变得更“聪明”,还有什么办法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呢?比如节省成本、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在浏阳,湖南省会长沙辖下的县级市,笔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探索:再制造。
拓展增量市场
常见的制造,需要将需要的零件、部件生产出来,再进行装配;而再制造,简单理解则是将回收的旧件进行拆解,选出能用的零件,经过清洗检测,补足生产缺少的配件,然后进行组建进行装配,然后得出新的成品。在浏阳高新区采访时,笔者发现许多细分领域拓展再制造,包括大吨位的压路机、挖掘机、汽车零部件、中小型油缸、活塞、支承工具等等。
机械工程装备使用寿命少则一二十年、长则三四十年,更换周期极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意愿更换的企业并不多——订单都没着落了,谁还有意愿去换干活的机器呢?引进再制造后,由于许多组件来自循环回收的旧件,因而再制造产品比一般的新品要便宜一小半。30到40万的数控机床,可以用10到20万的再制造产品替代,还可以将旧件卖回厂家,这是说服顾客“换新”的卖点。这相当于拓展了一个不小的增量市场。
这样的逻辑同样适合制造业的其它行业。比如汽车行业,浏阳当地企业已经有将发动机报废的汽车拆解,回收车架等部件的尝试;再比如空调,格力电器等企业就在长沙开始了空调再制造的尝试。
从这样的逻辑看,再制造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法泽尔动力总经理谢秋元告诉笔者,再制造的好处是低碳环保,循环使用资源。同时,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并不会因为低价而打折扣。很多产品能接近和达到原品的水平,有的部分性能甚至超过原品,如可以加上更高级的防护涂层,或者加入物联网探测器使其与工业云连接。
知识产权如何界定?
但让再制造企业焦虑的是,市场对“回收”有刻板印象。再制造产品摆在许多顾客面前,往往得到的是一句反问:这不是二手货吗?
“再制造生产的是新品,跟二手产品有根本区别。”谢秋元强调。
但谢秋元说的话多少有些底气不足。浏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喻辉告诉笔者,目前再制造面临旧件“回不来”、产品“卖不出”的痛点。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的制约,旧件来源渠道面窄量少,企业再制造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接受度并不高,市场需要经历长时期的培育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回收旧件基本没有税票,而再制造产品开税票无法抵扣旧件回收成本,也就是说旧件相当于重复征税;而另一方面,第三方再制造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界定,并没有清晰的规定。
以上都是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良后果是,企业投资再制造的信心不足,同时也阻碍人才流入;而想搭建行业平台的政府也有些难以下手——产业集聚不起来,找不到着力点,公共服务平台很可能建成空中楼阁。
在浏阳再制造领域的开拓中,浏阳高新区显示出与企业共同进退的“热心”。浏阳高新区将再制造和智能制造、汽车零配件并列为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批复的唯一一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并规划了100-150亿元产值的“十三五”目标。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每家再制造企业都有专职的政府人员对接,提供“保姆式”服务。
企业要成事儿,肯定少不了政府的热心。但政府的热心,也还要更好的法律法规环境配合。期待国家早日完善再制造立法,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第二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