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记者走进北京亦庄开发区的国机重工办公大楼,第一感觉这并不是“传统古板”的机械行业,蓝色和乳白相间的办公室,往来人群脸上随处可见的轻松恬静的笑容,伴着匆匆往来的碎步,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家工程机械品牌,透过明亮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更多属于北京的繁华与活力。
“变革随处都在发生。”作为中国国机重工集团的掌舵人,董事长吴培国在面对记者时更显儒雅而沉稳,自他入主国机重工之后,也将其个人气质和风格逐步融入到这家公司之中,特别是在近些年国内市场需求乏力的当下以及未来形势并不明朗的阴影下,吴培国的经营智慧,正在让“改变”在国机重工时刻发生。
逆势突围
“创新坚守聚力前行”——2016年11月22日,在国机重工品牌一体化发布会上,聚光灯下的吴培国面对台下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媒体以及合作伙伴侃侃而谈,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而就在六年前的10月17日,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作为一个工程机械的新兵——“国机重工”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正是从那一刻起,聚光灯下的吴培国开启了重组融合、凤凰涅槃的新征程。
“没有永远的第一!”在成立之初,摆在吴培国面前的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作为重组的对象,国机重工旗下各所属企业都是中国民族工程机械事业的摇篮和策源地,比如天津基地、洛阳基地、常州基地和四川长起分别是中国第一台平地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木材装载机和第一台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的诞生地,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则更是行业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工程机械研究院所……然而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体制机制和资源禀赋等原因,昔日的这些“王者”纷纷褪下了荣耀,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品牌价值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行业调整对国机重工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为我们调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国机重工董事长吴培国这样形容变革的意义。没有所谓的黯然神伤,在大家都说这几年行业很难的时候国机重工在沉默中积蓄力量。
“工程机械行业的痛定思痛,也迎来新的机会。”一家行业媒体曾经评价说,“与其说是行业倒逼企业转型,不如说是危机中如何转危为机,谁能率先解决,谁就将摆脱泥淖,进入快速通道。”
国机重工的改变,恰恰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心出发
“SINOMACH品牌为什么要进行一体化?”“下一步国机重工的市场方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政策对于国机重工的影响?”……在2016年底备受世界瞩目的bauma展会上,吴培国被各路记者争相“围堵”,随着国机重工正式举行品牌一体化发布会的同步举行,其也被各大媒体迅速转载,风头一时间甚至盖过了对于展会本身的关注。
“通过这次展会不难发现,吴培国上任以来,国机重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析人士评价说,“国机重工的前身是中国旧企业时代的一个缩影,新的SINOMACH正在改变着所有人的认知,从文化的重新塑造,系统力量的塑造,国际化管理风格的建立等各层面,国机重工不断彰显出后发的力量。”
国机重工:变革创新的“矛与盾”
据了解,自成立之日起,国机重工就在吴培国的领导下,确立了“一个总部、两个中心、四个基地”的管控格局,取代了过去分散的组织运营模式,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经营中心”两个中心的设立,实现了市场与研发的无缝对接。与此同时,吴培国更是带领技术、生产、销售等负责人,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访谈和多次深入四大基地分析各自的优劣势,逐步确立各基地的发展定位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
“国机重工的各大板块曾经都创造了了不起的功绩,然而我们不能只躺在功劳簿上,行业的调整给我们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使我们在这个时期能够静下心来,考虑好调整、并逐步推进”吴培国曾经表示,在他的领导下,国机重工依托统一的研发平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逐步从零散到整合,从做大到做强。不仅如此,国机重工还围绕工程机械核心业务延伸出矿山机械、环卫机械等新的产品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工程拉动设备”的新模式,即联合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保、矿业工程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
“国机重工迎来了他们的领袖,也让中国传统工程机械行业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有媒体注意到吴培国为国机所带来的“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国机重工正从强调短期增长转向中长期战略规划。”文章评论道。“新的国机背后是从心出发,业内各界对此拭目以待。”
请进来与走出去
在逐步盘活国内资源实现优化组合的同时,吴培国也将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特别是在国内市场需求乏力与“一带一路”等政策利好的比对下,吴培国并不掩饰对国外市场的“野心”。
“一方面是将市场、服务、制造等前移,吸收国机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海外成熟的项目总包能力为己所用。”早在2012年品牌融合的初期,国机重工就以“SINOMACH”在海外市场进行品牌整合后的统一布局,打响了海外远征的第一枪。“另一方面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寻求多方共赢。”吴培国表示。而这也来源于其背后国机集团的雄厚背景和实力,“借助国机集团的海外工程项目,国机重工要跳脱设备制造的角色,转向项目的总体承包、服务等。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国机重工从生产制造型向服务制造型的初步转型。”
国机重工:变革创新的“矛与盾”
而今,这一战略的成果初显,近两年,在整个行业出口下滑的形势下,国机重工的出口额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15年出口增长率甚至高达60%。其中,由国机集团和白俄罗斯政府合资的中白工业园项目的设备全都来自国机重工。“未来,中东、东南亚、南美、非洲等都将是国机重工重点突破的市场。”吴培国说道,“2016年在这些市场国机重工都有所斩获,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分析认为,国机重工的“出海”,除了彰显其制造优势外,更代表管理层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战略视野,补强了原有业务短板,也为国机重工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让目光回到成立之初的2011年,不可否认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蛰伏期,而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和原料涨价造成产品成本上升,行业加速洗牌势在必行。
吴培国将此看作一种机会。“行业在新一轮汰弱留强的态势中必然经历痛定思痛,而这将为不变寻求变革的国机重工带来发展机遇。”面对窗外的鳞次栉比,他显得更加自信,“历史赋予了国机重工新的使命,我们将不畏挑战,把握这个机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