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制造业是2017年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苗圩强调,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振兴实体经济,既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又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实现工业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振兴实体经济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全球领先,跃居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环球透视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工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这些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甚至逆势增长的核心关键。制造业更是实现创新、抢占未来的关键制高点,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做强中国制造,才能振兴实体经济。
然而,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年来,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明显,这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行业甚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以钱炒钱、赚快钱现象大量存在。从制造业自身来看,投资回报率快速下滑,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同时,社会上对制造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傻大笨粗,黑累脏差”的层面,年轻人不愿意进车间、当工人。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有部分舆论认为,我国今后应主要发展服务业,制造业不再那么重要。苗圩认为,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似是而非的。如果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制造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扭转“脱实向虚”倾向,振兴实体经济就很难落到实处。
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制造业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而实体经济失衡主要是制造业的失衡。表面上看,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债务攀升、增长下行等问题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大多数的供给只能满足低质低价的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
凝心聚力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苗圩认为,要牢牢把握振兴实体经济这一主要任务,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活力,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是推进智能制造,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苗圩强调,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集成应用,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互联网意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实施“三品”战略,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必须着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要在“增品种”上下功夫,引导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针对多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注重环保、绿色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要在“强品质”上求实效,以食品、药品等为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要在“创品牌”上做文章,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提升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大批国内著名品牌。
三是发展绿色制造,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要建立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广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并探索推进节能环保的新机制新模式。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走开放协同发展道路。结构优化是制造业科学发展的主线,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途径。要积极打造产业新体系,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方面发挥“双创”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新动能,一方面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提升传统动能。要控制目前已出现的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重型压机等高端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及未来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等有可能成为新的重复建设的领域。要通过政策引导,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实现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发展格局,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引导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
五是强化工匠精神,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