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2016年,重庆加快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表示,促进经济发展,要牢牢抓住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基,加快相关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在提升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工业经济平稳向好
孙政才介绍,去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4万亿元,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完成5664亿元,增长13.5%,高于全国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585亿元,增长12.6%,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6.4%,高于全国0.4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1%。
支柱产业持续发力。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品牌加速集聚,大宗订单持续增长,电脑产量6765万台,手机产量2.29亿部。汽车新产品投放量和单车均价不断提升,主力车型持续热销,汽车产量达到316万辆。装备,化医和消费品行业产值增速分别为9.3%、7.5%、11.7%。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链基本成型,生产液晶显示屏3949万片、集成电路芯片3.3亿片。页岩气产能达到70亿立方米,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加速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2700亿元,增长50%以上。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40亿元,增长20%,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居西部首位。工业新产品产值55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3%,新增企业专利授权3万件,3家企业获评工信部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六年超过40亿美元,居西部前列。工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70%以上。在渝世界500强工业企业达到224家,“渝新欧”全年开行420班次,国际货运量增长15%。
补短板促发展
2016年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X”工作方案,坚持把壮大实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生产端改革倒逼要素端改革,促进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介绍,重庆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严格实施“注销执照,拆除设备,安置职工”的标准,去除钢铁产能517万吨,煤炭产能2084万吨,52家烟花爆竹企业全部停产。实施企业集团内部消化、兼并重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破产关闭等“四个一批”,清理市属国有僵尸企业、空壳公司231家。出台“涉企30条”,落实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举措和社保阶段性降费等政策,实施售电侧改革试点和天然气大户直供,累计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500亿元以上。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1+4+X”工作体系,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补短板,降成本,防风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钢铁、煤炭、船舶等七大行业去无效产能,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市属国有企业专业化重组,“一企一策”推动部分国有企业转型脱困,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创新机制体制
黄奇帆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加强重点领域制度创新。
据介绍,2016年重庆新启动实施15项重点改革专项。突出要素市场改革,新签约PPP项目34个、1300亿元,累计签约73个、投资总额3900亿元,创设1000亿元中新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统筹推进“放管服”,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服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71项,下放364项,网上审批系统实现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依托中心互联互通项目和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供需新空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出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新需求。
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8500亿元,增长11%,占GDP的48.4%。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新金融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同比增长29.9%。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46亿元,同比增长45.3%。全市外贸出口继续下行,进口逆势上升,进出口总值4115亿元,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2653亿元下降22.4%,进口1462亿元,增长22.1%。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新区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重庆高新区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升级改造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强化创投引导基金政策支持和管理运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推行竞争立项,定额资助第三方评价集体,允许项目承担单位合理调整经费结构。创新科研院所运行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和市场优势。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全方位开放式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型高端研发机构37个,由企业牵头搭建3D打印、物联网、新药创制等10个产业创新联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