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是百姓衣食住行的根本来源,也是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
郑惠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变还是不变?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郑惠强在今年两会上表示,当前,部分地区制造业在国内成本高企和国外出口趋弱的双重挤压下出现了明显的疲软,再依靠原先粗放式的发展路径显然已不可能再现爆发式的增长。同时,相对互联网经济而言,实体经济往往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对于创业者吸引力并不大。此外,实体经济还需面对诸多的技术门槛和政府监管。
郑惠强表示,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了改善实体经济的经营现状,扭转“实体冷,虚拟热”
的局面,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郑惠强建议:第一,切实减轻实体经济领域创业企业的“隐性负担”。近年来,“降成本”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出台多项减费降税的政策,为企业累计减负达1万亿元。蓬勃发展的众创空间也为初创企业在用房、融资等方面减轻了负担。然而,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除了要应对税费、融资成本等“显性支出”之外,在接受质量、标准化、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监管时,还需付出大量的时间、费用和精力。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新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对于确因疏漏而初次犯错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网开一面。
第二,强化“互联网+”企业的质量和知识产权意识,促进其健康发展。“互联网+”让不少制造业企业重获新生,一味按照互联网企业的“烧钱”扩张模式,热衷于快速抢占市场和用户。然而,在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行动速度和力度远逊于其市场推广营销,造成行业内肆意抄袭和简单模仿现象严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研究新业态企业的运作模式。想方设法将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导入创业者脑中,让其在规则中前行。同时,对于恶性竞争现象,应当及时约谈相关企业,甚至采取行政强制手段,避免由此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三,对正在转型的企业和坚守本业的个人,应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内容要多些“工匠”色彩,少些“财富”味道。振兴实体经济,媒体义不容辞。除了宣传企业创造的高额财富之外,还应借鉴别国的经验和做法,多关注企业家隐忍坚守、百折不挠的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