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宁波国际机器人与智能加工展览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机床装备展览会在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笔者走访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奋力前行。
“机器换人”之风之所以越刮越烈,是因为新装备正成为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强劲引擎。宁波贝克韦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蔡章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打磨机器人的价格不到30万元,却可以承担至少6名熟练工人的工作量。按照1名工人年薪7万元计算,6名工人的一年工资需要42万元。使用打磨机器人一年就能回收成本,且保证了打磨质量,提高了产品性能,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现在缺的恰恰是人,缺少技术型的技工、技术型的工程师。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一些制造企业而言,机器人不好驾驭。工业机器人本身是比较专业的产品,无论研发还是应用,都需要懂制造工艺,坏了还要会简单的维修。但目前包括宁波在内的一些城市的高等院校鲜有设置机器人专业,使得机器人应用及维护面临人才短缺。
缺少驾驭新装备的技能人才,是推广普及“机器换人”的一大瓶颈。目前,对宁波制造企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还面临着综合成本过高的问题。目前,一般机器人每台价格为10万元到30万元,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制造业工种复杂,拢、砸、锤等需要不同的机器人。能从事复杂工种、智能较高的机器人价格昂贵,中小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机兴叹”。所以,要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
采访中,江南大学副校长纪志成告诉笔者,要突破“机器换人”的瓶颈,关键要下大力气加强机器人的研发。一方面,要研发高智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机器人;另一方面应根据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实际需求,努力研发制造品种更多、价格相对较低、质量可靠、实用性强的机器人。
据宁波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施国平介绍,“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换机器、减少人员,而是通过“武装”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改进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对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加速“机器换人”,需要企业和政府合力推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