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伶仃洋上,全球媒体聚焦,超级工程珠港澳大桥海底隧道完成了贯通前的惊艳一吊。
11:58分,全球最大的12000吨浮吊“振华30轮”稳稳将6000吨重的最终接头吊装到位;22:30分,实现对接。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在这次世纪吊装的背后,一批来自振华重工的工匠们,用行动书写历史。
浮吊作业总指挥“姚船长”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55岁的姚振华是振华重工海服集团港作轮公司副总经理,名声在外的“姚船长”曾经指挥过多次浮托运输和大型船舶浮托下水作业。
“振海1号、2号、5号、6号,龙源振华800吨、1000吨风电船下水,都是我指挥的。当然,指挥最多的还是岸桥上下驳船和发运,最多一次一个月完成了56台岸桥的上下。”说起这些,姚振华很是自豪。
4月7日,“振华30”轮抵达港珠澳大桥附近的大屿山锚地,吊装方案出台后,经验丰富的姚振华被指派到船上,担任本次浮吊作业总指挥。
“振华30”轮总重44000吨,具备单臂架12000吨的固定吊重能力,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可抗大风和浪涌。船体长320米,宽58米,转台直径达45米,甲板有个2.5个标准足球场大,无论海试还是后来航行中,大船都如同移动的陆地,非常平稳。
即便如此,在无风三尺浪的海上,要想纹丝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吊起和放下6000吨的庞然大物的全过程保持稳定,那更是难上加难。
此次浮吊作业所处的航道,来往船只多,水流极不稳定。“吊装最担心的就是6000吨的庞然大物空中倾斜、摇晃。”姚船长自上船后就背负着巨大压力。
“最难掌控的是最终接头入水后,由于缓慢下水,水的浮力变化、海面和水下暗流,都会造成对接中的偏差。”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5月2日当天,水面上6000吨的最终接头,完全下水后重量减轻到1900多吨,伸出的吊臂在起吊和下放过程中,浮吊的微量倾斜,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段过程内如何确保最终接头平稳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成功,起吊前近1个月时间,姚振华指挥“振华30”轮从配电系统、吊机操作、发电机控制系统、锚机、变频器,到各类程序,机械、电气等进行了一次整体梳理。从吊机到锚机等多个系统的设计师也被请到了现场,配合进行各项检查,为吊装保驾护航。
为确保船舶精确定位,“我们将整个船体通过GPS严格控制在一个矩形局域内,调整船上左右两弦的10个定位锚机,确保船舶不越‘雷池’,不走出矩形框。”姚振华说,世纪工程只有成功,必须成功。
“虽然有过多次大型吊装、水上大型设备滑移上船经验,但厘米级的精度要求,这种从空中到水下的吊装从来没做过,必须仔细在大脑里推演整个过程,考虑每一个细节。一旦起吊,就不能回头。” 姚振华说。
最终接头顺利着床后,姚振华说他要找个地方去睡觉,“切断一切联系,睡个两天两夜。”
定海组合神针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沈章有28年的船上经验,尽管现任振华重工海服集团副总经理,但他还是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沈船长”。
在这次吊装中,沈船长负责船体定位指挥,与他合作的是两名锚机手,他们共同操控10台锚机组成的锚泊系统,牵引“振华30”轮船体框定在5厘米偏差范围内。由于海风、水流、浪涌等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此庞大的船体锚定在如此精确范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借助沉管安装定位系统,共同完成了这次突破。
定位有了,但平衡还需要另外一套系统来完成。大副郭维佳来自江苏盐城,具有多年的船体平衡压载水调节经验。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吊机右侧挂上最终接头,从最终接头逐渐离开驳船,重力会有一次转移的过程;从右侧旋转到前侧,重力在船体上又实现了第二次转移;下降至最终接头底部入水至完全入水,大钩重量又不断减小;下降至基床,又有一次重力转移;压床以后,还需要重新起吊控制至合适重力,微调最终接头姿态。”在这多达数次的重力转移中,必须不断调整左右弦压载水,前后舱压载水。“正式吊装中船体左右倾斜最大只有0.8度,很好保证了安装条件。”郭维佳对自己在吊装实战中的表现很满意。
起吊现场的季氏兄弟
上海振华重工他们完成了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吊
季胜华是“振华30”轮的吊机长,他与姚振华共同完成了当天吊机的全部操作指令。
巧合的是,季胜华的亲弟弟季胜国就是建造这座国之利器的项目经理,他们共同在现场见证了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早在几日前,听说弟弟要过来保驾护航,季胜华掩饰不住地兴奋,此前因工作原因,两兄弟已经5个多月未见。
船员经常几个月都海上作业,能在船上遇到亲人,季胜华说,他很期待。
季胜华当过12年的志愿兵,曾经是伞兵部队的一员。“汶川大地震后的13号凌晨,我们就到达了,是第一支开进震区的部队。”后来他去陆军军校学过导弹专业,退伍后,开始登船,成了一名吊机手。“可以说,我当过空军、陆军,现在是‘海军’。”吊机手是吊机操作“舵手”,全部起吊、下放都离不开他精准的控制。
“当初退伍就是考虑家里老人年事已高,弟弟又在上海工作,想回老家照顾老人和家庭,没曾想干起了船员,离家更远了”,季胜华丝毫没改军人本色,豪爽干脆。
季胜国是“振华30”轮的建造主管,从建造到投入使用,他对“振华30”轮感情很深。他说,装备建成离港那天,好多人依依不舍,甚至留下了眼泪。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现场,还有很多像“振华30”轮上的船员们一样,为了岛隧工程的最后贯通忙碌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