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实现了从理论创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维护国际经贸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大国智慧,也为中企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然而,也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未来哪些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给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带来了哪些新机遇?中企海外投资的境况如何……《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针对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
基建领域是未来重点方向
NBD: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情况怎样?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房秋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等刚性需求较大,建设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能源和产业园区合作,成为新时期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企业2016年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总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总额的51.6%,同比增长3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同比增长9.7%,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增速也远高于行业总体增速。
从合作业务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力工程、交通运输建设、房屋建筑和石油化工、工业建设以及制造加工设施等领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设施领域。
NBD:您认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房秋晨:未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依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互联互通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足与运营效率不高并存的现状,决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优先带动大批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等跨境项目的建设。
设施的联通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极大改善了所在国人民的生活。
“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验丰富,产品服务性价比高,可以与各国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盈。
未来重点推进项目落地工作
NBD:您刚刚提到了PPP模式的优越性和成功案例,但也有企业反映,海外投资即使签订合同,也并不代表项目能在当地生根发芽,企业对外投资过程当中还存在哪些掣肘?
房秋晨: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客观是存在的。就以PPP模式为例,虽然优势十分明显,但风险同样需要防范。
比如在政策层面,国内尚未就境外PPP投资业务专门立法保护,我国虽然与许多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国家缺少有效手段保障企业的应得权益。
此外,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对外投资项目方面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在担保要求和资金模式方面的创新力度不足。企业一直呼吁的“项目融资”的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甚少,相对于投资周期长的境外PPP项目,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资金回报率高的资源类项目或风险低、见效快的承包工程项目。
NBD:对于承包商会而言,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保障“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方面,今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房秋晨:首先是加强“一带一路”政策建议和诉求反映工作,主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外交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对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影响“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制定,淘汰落后产能、推举创新企业、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促进中国基建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密切配合政府部门“一带一路”项目推进进程,做好重点企业推荐工作,重点关注“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发和落地。我们会以融资财税委员会为依托,与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建立紧密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先期介入项目开发,推动产融合作模式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此外,未来我们还将搭建承包商会信息服务平台,以海外市场安全预警、信息通讯、风险评估、安保网络、保险保障等服务产品为基础,开展重点市场和项目的安全管理咨询。
精彩观点
房秋晨:“走出去”企业要加强“一带一路”政策建议和诉求反映工作,主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外交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对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影响“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制定,淘汰落后产能、推举创新企业、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促进中国基建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