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表态称,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深度拓展国际市场,但从“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的表现看,其海外业务并非持续保持增长。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闭幕,在此之前,市场对相关概念股的关注也一度达到“高峰”。今年以来,多家券商推荐持有受益于“一带一路”的个股,中国中车(601766.SH)正是其中之一。
然而,记者注意到,中国中车2016年海外营业收入并没有增长,反而比2015年减少近75亿元。同时,受困于产能过剩,公司2016年度、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4%与42%。
中国中车境外业务收入为何出现上述异常变化?海外业务的扩张,是否能够帮助公司消化过剩产能?就以上相关问题,记者向中国中车致电致函,公司证券部一名员工称,相关采访需求应联系办公室,并向记者提供了后者电话号码。但记者多次拨打该号码,均无人接听。截至本文发稿,投进公司邮箱的问题也未收到答复。
因“一带一路”受关注
各类机构在提到“一带一路”概念股公司时,中国中车几无缺席。5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和六位央企领导就相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答记者问。中国中车董事长刘化龙正是出席的央企领导之一。
之所以能够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是因为在近年来海外业务的扩张上,中国中车做了一些事。中国中车以生产各式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主,近年来,凭借出口所制造的高铁,其海外业务不断扩大。
中国中车曾公开透露,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后,公司境外资产、境外员工数量均显著增长。境外资产从2013年的30亿元递增到2016年的306亿元,境外员工总数从2013年的509人跃升至2016年的4808人。
与此同时,中国中车还在境外大量开设子公司。截至2017年4月,公司在全球设立了75家境外子公司,加上尚处于筹建汇总的项目,公司现共有13家境外研发中心。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在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成立。
随着海外版图的扩大,在2016年年报中,中国中车表态,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深度拓展国际市场。“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也让中国中车受到了更多关注,东吴证券、方正证券、天风证券等机构纷纷发布研报,认为“一带一路”将助力公司出口。
面临产能过剩难题
早在2014年,中国中车的前身——中国南车曾在年报中表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使轨道交通行业享受巨大的政策红利。2015年6月,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新公司更名为“中国中车”,成为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然而,合并后的南车与北车业绩并非蒸蒸日上,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下滑5%与4%。公司今年以来的业绩数据较之去年下滑更为明显,今年一季度,其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减少16%与42%。
为何合并不到两年的南北车,其业绩增长已显示出疲态?在2014年年报中,中国南车在表达“一带一路”将为其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承认公司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正在努力压缩过剩产能。目前看来,公司压缩的产能仍不足,因在2016年年报中,中国中车再度承认由于历史原因,公司轨道交通部分板块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
中国中车过剩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铁路装备业务,该业务在2016年总营收中占比达46%,这一业务同年创下的营业收入为1068亿元,同比下降超过17%,原因便在于“铁路市场的主要产品订单减少,交付量下降”。
而中国中车最引以为傲、且在铁路装备业务中占比最高的高铁动车项目,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增长已接近天花板。
2016年,由于下游铁路总公司招标进度减缓、需求收缩,公司动车组的订单量和出货量均下降,营业收入下滑至752亿元,同比减少2.7%,但在2015年,该业务仍是增长的。
海外业务并非持续增长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中国中车的存货量也在增加,2016年年末,公司存货余额为54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已增长至640亿元。这更加表明,国内轨道车辆市场已经出现饱和趋势,中国中车国内业务各板块面临着去产能的压力。
与此同时,尽管不断宣传将借着“一带一路”在海外开疆辟土,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车的海外业务并非持续保持增长。2015年,其海外营业收入为265亿元,2016年,已下降至190亿元。而且总的来看,海外营业额在其总营收中占的盘子并不大,仅为8%。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庞大的体量,中国中车目前的境外业务尚不具规模,若指望靠开拓海外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目前还无法得出乐观的答案。
为此,东吴证券也在研报中提示,中国中车面临高铁动车组招标进展不及预期,“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传统轨道交通车辆客车、货车、机车销售下滑等风险。
也许众机构已看到上述风险,在中国中车公布年报前便纷纷减持套现。Wind数据显示,2016年12月31日,基金共持有中国中车325万股股票,2017年3月31日,基金已减持至106万股。同时,在此期间,公司前十大股东均有抛售公司股票的行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