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代表大国工业的工程机,一辆风靡国内外市场的汽车,一包俏销全球的“网红”螺蛳粉……在我国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柳州,当地企业胸怀全球市场,敢于研发国际一流技术,坚持升级换代产品,推动从产品海外销售到海外制造的转变,从知识产权缴费到收费的转变,演绎出一场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在投身供给侧改革浪潮中的生动传奇故事。
一台工程机:攻克核心技术掘金海外市场
在激烈的工程机械市场竞争中,柳工从2003年就喊出“世界柳工源自中国”的口号,着力打造国际化的柳工。之后十余年间,柳工通过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等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开拓国际市场。
如今,柳工已在印度、波兰、巴西设立制造工厂,构建了亚太、北美、欧洲等8家营销型子公司,1家北京办事处,8个海外配件中心的全球布局,在1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10多家海外经销商。
从地处西南边陲的“支边小厂”,到今天拥有几乎涉及工程机械全部产品线的大集团,柳工实现了从“出口贸易”到“国际营销”再到“国际制造”的嬗变。
核心技术的匮乏曾是制约柳工发展的巨大掣肘。柳工党委工作部部长王栋表示,我国工程机械的大部分核心部件来自欧洲、美国、日本,“当年日本福岛地震,中国制造挖掘机的厂家几乎全面停产。中国的工程机械不能再这样被别人‘卡脖子’。”
在那之后,柳工专门成立研发基地,攻破了核心技术难关。如今通过技术创新,柳工已全面开展各条产品线的更新换代,拥有柳工统一家族外观的H系列装载机、E系列挖掘机、B系列滑移装载机全部上市;为满足欧美IV阶段排放需求而开发的装载机、挖掘机、滑移装载机,已投放到欧美高端市场。
“早期中国许多企业到海外发展,给外国人第一感觉是中国产品价格低,其次是质量一般。”柳工副总裁罗国兵坦言。作为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主导力量,柳工深刻地认识到产业供给端转型迫在眉睫。新一代的柳工产品以统一的外观,更好的性能,以及人机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刷新了海外客户对“中国制造”的认识。
“柳州的企业‘走出去’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服务体系建设也要跟得上。”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
在当前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柳工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并不断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借助完善的营销网络,柳工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在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土耳其的第三大桥、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项目中都能看到柳工工程机的身影。
如今,柳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售额占国际收入的80%。178家国际经销商及柳工海外业务布局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辆车:柳产汽车从国内走向海外
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柳州市一大支柱产业。2016年柳州汽车产量突破240万辆,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城市的汽车产量中保持前三。
在我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总能看到五菱之光、五菱荣光、五菱宏光等“神车”,既能载人又能拉货的属性让五菱微型商用车广受好评。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微型商用车正以每年20%速度下滑。早在2011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就已预测到这一趋势,加强了研发力度,自主开发宝骏品牌,生产轿车、SUV、MPV等乘用车车型。2016年,宝骏品牌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抵消了微型商用车下滑对产量带来的影响。
“造百姓喜爱的车”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企业理念,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做大做强。从15年前年产汽车10万辆的西部小厂,一跃成为我国汽车产量最大的单一汽车企业,成就了1600万辆的市场保有量。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海外事业作为公司发展的三大战略板块之一。从单一的整车出口贸易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走出去”业务格局转变,通过知识与产品输出等方式走向印度、埃及等国家。
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的中国微车噪声提案成功写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法规,中国车企首次改写欧洲汽车标准;通过向埃及和印度的工厂输出五菱宏光、荣光车型,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收取通用公司技术提成费,实现了知识产权费由“缴”到“收”的转变。
更让柳州汽车人自豪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印尼工厂今年下半年将竣工投产,挂“五菱”商标的汽车将在海外制造。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副总经理沈云啸说,在进驻印尼前,当地的汽车市场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公司决定“造船出海”,在印尼自建生产基地并引入国内战略合作伙伴进驻产业园,共同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海外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五菱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合作,成立由印尼当地院校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同管理的海外分校。“教育在印尼当地民众中的认可度很高,所以我们始终坚持企业进驻以后,对人的培养要走在前面。”沈云啸说。
郑俊康表示,柳州通过“一带一路”把工业产能、产品、技术、管理传导出去,这是“一带一路”给柳州带来的机遇。“柳州的企业搭上这艘船‘抱团出海’,互相帮衬,汽车产业‘走出去’,也带动了工程机械、欧维姆预应力等产业,乃至职业教育一起‘走出去’。”
目前已确定有17家国内企业将乘着柳州的“神车”,一起到印尼设厂共谋发展。整个园区工业配套公用设施85%从中国出口。
一碗螺蛳粉:从街边小吃到“网红”食品的蜕变
从“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从柳州的街头巷尾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柳州螺蛳粉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成为了“网红”食品。
柳州螺蛳粉是广西特色名小吃,其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2014年以前,想吃地道的螺蛳粉只能走进当地的实体店。2014年底,柳州市第一家做螺蛳粉预包装的生产企业诞生,拉开了螺蛳粉俏销全球的“网红”之路。
柳州市商务委员会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螺蛳粉预包装生产企业发展到76家、200多个品牌,产值达15亿元;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5000余家,方便装螺蛳粉日均销售超过50万包。同时,螺蛳粉在全国开设的门店也达到5000多家。螺蛳粉全产业(预包装企业、实体店)实现生产产值和营业收入两项共计约70亿元,解决就业6万多人。螺蛳粉的产业转型被列为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范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柳州螺蛳粉产业“井喷式”发展的生动写照。这背后,是柳州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市场的有效布局。
今年2月至4月,为加强螺蛳粉品牌建设、提升螺蛳粉知名度,柳州市政府举办了柳州螺蛳粉(预包装)品牌评比活动,总奖金高达650万元。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的“螺霸王”品牌一举获得特等奖,独得奖金300万元。
走进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的生产线,与“路边摊”米粉店截然不同。公司市场总监冯博文告诉记者,螺霸王公司这个新厂于2015年8月投产,当年产值700万元,而去年产值就将近1亿元,日销约5万袋。
“螺霸王的优势在于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此外,公司的营销团队都是1992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强大的‘互联网基因’成就了公司业绩的裂变式增长。”冯博文说,“300万元奖金将作为设备的投入,再上一条生产线,螺霸王将扛着‘柳州螺蛳粉’的大旗继续往前走。”
螺霸王不仅通过互联网把袋装螺蛳粉远销海外,今年上半年,还在美国纽约开设了2家螺蛳粉实体店,并计划在三年内让柳州螺蛳粉店遍布全美国主要城市。
郑俊康多次到螺蛳粉产业园区调研,提出要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维来重新认识螺蛳粉,用标准化生产来打造一个柳州独有的新产业。“政府搞工业园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除了做螺蛳粉以外,还鼓励养殖螺蛳,制作酸笋、腐竹,把产业做起来,同时制定标准规范市场。这是工业城市办的事。”郑俊康说。
如今,柳州螺蛳粉从“小米粉”走上了地方特色经济“大产业”的道路,正朝着“百亿产业”的战略目标加速迈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