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早就应该改。”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旭光说。1998年,他到潍柴当厂长,企业的账上只有6万元钱,1.3万名职工,半年没发工资了。
都这么困难了,企业还要无偿提供给职工和家属水、电、气、暖。“再这样下去,企业肯定要死掉了!”谭旭光决定,拿这个事儿开刀。
谭旭光一家三代都在潍柴,他找自己的父亲商量。“退休职工就有4000人,打死你!”父亲反对。
谭旭光没犹豫,第二天,从自己父亲开始,收齐他的全部费用,取消免费福利。大家一看,没说的了。“这说明改革不是改不了,就看敢不敢、办不办。”谭旭光说。
接着,潍柴大幅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竞争上岗,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机制。
2002年,潍柴混改上市,把国有股比例降到40%,60多个自然人有了股权,十几年没离开潍柴,把所有才智都贡献给了潍柴。
在潍柴,干部考评采用淘汰制,每年倒数10%亮黄牌,取消年薪,第二年再倒数就下岗。
在国际化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障碍之一就是薪酬问题。“引进一个人收入过100万,老员工就有意见。”谭旭光说,2005年,潍柴从美国引进一名博士,年薪20万美元。有员工要求同工同酬。谭旭光说服员工,这个博士带来的东西我们没有,没有就要学,学的过程就值这个价钱。
“就这样,我们把潍柴放在了市场中,激发出了活力。”谭旭光说,20年来,潍柴从亏损到的年营收过1000亿,年盈利100亿,不改革,根本做不到。(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