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企业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农机小编认为,约翰迪尔(JohnDeere)和久保田(Kubota),似乎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玩法,而且正在一步一步搅动世界范围玩家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撇开两家企业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动作,就农机领域近几年的收购和扩张来看,或许真应了那句管理学名言: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服务、一流的企业做平台。
1动作
就在上个月底,约翰迪尔突然宣布,收购意大利家族企业玛佐蒂(MAZZOTTI),这是继收购植保机械制造商海吉(Hagie)后的另一大动作,加上之前收购的相关植保机械企业,约翰迪尔在植保机械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
同时,回想起2015年11月中旬,约翰迪尔还曾在一天之内,宣布对两家高端播种机企业的收购:满胜(Monosem)和精密播种(PrecisionPlanting)。
虽然最终反垄断裁定收购精密播种公司协议有问题,但约翰迪尔志在夺取播种机械领域控制权的动机十分明显。
很显然,约翰迪尔正在从拖拉机、收获机械等传统优势项目,向耕整地、播种施肥及植保和田间管理等方向扩张,甚至其在精准农业等物联网方面,联合种子和农业公司方面,也有较大动作。
再看久保田,除了近期增资中国扩大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能外,最大的动作就是去年拿下美国大平原(GreatPlains),这是继2012年控股挪威格兰(Kverneland)后的另一大举动。
众所周知,久保田在水田领域的优势无可匹敌,在东南亚等水田市场素有“水田之王”的称号,而相继拿下格兰和大平原,又在法国公司生产制造170马力的大功率拖拉机,进军旱田的决心不言而喻。
2动机
小编觉得,约翰迪尔和久保田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农机企业,都具有百年的基业,而一个是欧美的先进代表,一个是东方的杰出典范。
自然,两家企业的动作,也似乎隐藏着所有农机企业发展的本质动机:全程和全球。
全程是指,农业生产领域的全过程机械化装备;全球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区域建立“据点”(这是日本企业一贯的叫法,喜欢看抗战剧的朋友们,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
这也是近期一直困扰小编问题的答案之一,即农机企业最终要做什么产品,到底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单品,还是全面发展。显然,约翰迪尔和久保田给了最好的答案。
没错,如果有能力,那最好是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全套设备解决方案,这也是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随着土地流转等使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中国的终端市场用户已经从原来的将农业机械视为投资工具——为别人干活,转变为生产工具——为自己种地。
这一变化,将带动整个农业机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变革:个性化定制和全套解决方案。
之前,小编觉得,很多欧洲企业坚守本源,只做自己懂的领域,一个动力驱动耙、一个播种机等,都能做上百年到极致。但随着世界农产品的丰产降价和经济的走低,不少坚守单一产品的农机企业走向了扩张之路。
原来,是小编思考太简单。之前的坚守,并不是固守,而是欧洲企业经历上百年的洗牌,已经很难轻松吃掉对方,他们只不过是在等待时机,就像约翰迪尔和久保田一样,一旦时机成熟,都会出手。
和许多经济学规则类似,约翰迪尔和久保田在用最优化的配置资源方式,推进其产品的成套化解决方案。
如久保田选择金子的烘干机、丸山的喷药机和汉森的农机具作为重要环节的补充。约翰迪尔也有很多贴牌产品搭乘迪尔的大船出海。
3动向
回到开头的话题,约翰迪尔和久保田要做一流的企业,当然是要做平台。只不过,在资源能力不够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单个产品累加的方法扩展,在资本驱动下选择运作并购等方式。
未来,或许平台足够大,运作足够深入的时候,农机作为一种工具,可能会像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不要钱。只不过,这种不要钱是存在更深入的价值获取方面的得益。
如,当解决方案平台通过提供农业装备、农技服务等方式,为农户创造更多收益的时候,在各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平台公司都可以以获取股权分红的方式获益,用更紧密的关系带动价值链的整体共赢。
没错,这或许就是约翰迪尔和久保田去努力的方向:打造向全球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只不过,有些产品自己造,有些产品合作生产,有些干脆就单纯的合作导入平台。
但是,解决方案平台是否只有农机企业在做?或者换一种说法:只有农机企业能做好?答案或者不是太乐观,就像中国的共享单车并不是自行车公司发明的一样,农机也存在同样的尴尬。
很多人还没有发现类似的农机平台,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推开那扇窗。当我们推开那扇窗的时候,我们会惊讶于另一个新的世界。当然,3年前小编就已经被惊讶过一次。
但是,具体是从产品向平台过度更容易,还是搭建好平台再招募产品路径更合适,这并非孰优孰劣的问题。
农机小编更倾向于前者:即最终解决方案是由农业装备制造商搭建平台,而不是由平台公司笼络农业装备制造商提供解决方案。
(来源:农机技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