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变革技术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清洁、可再生、前景广、储量大、创新性以及广泛产业关联性等特点,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建设运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国际新能源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推进中国新能源建设与国际合作,可以帮助和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现状与趋势
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总量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提高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各国政策支持下,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成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性持续改善。
可以预见,新能源将为全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三大世界难题做出历史性、跨世纪的伟大贡献,新能源的市场前景因此也非常广阔。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走出去”,注重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在推进新能源国际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2015年海外投资8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总额达200亿美元的基础上,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海外布局11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达320亿美元,成为“一带一路”地区能源变革转型中的中坚力量。
竞争优势
一、领先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2015年,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承诺2030年左右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0%。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持续维持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能源市场规模最大的地位。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3.3211亿千瓦、1.4864亿千瓦和7742万千瓦,继续引领全球。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南非等国家成功建厂,同时,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区积极投资开发新能源电站项目。
二、产业布局和生产制造配套优势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整体上形成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格局。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区域分别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在区域分工方面,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主要承担着新能源产业研发、高端制造功能;中部地区承担着核心材料研发制造功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以长三角为制造基地、中西部为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产业分布格局。随着产业链延伸,江西新余、河南洛阳和四川乐山等地成为国内硅片制造和原料多晶硅基地。环渤海区域是国内外知名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聚集地,长三角区域也培育了一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而西北区域则是风电场建设的集中区。
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能源发电项目承载地。新能源发电项目通过电网,再输入到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整体上,新能源已形成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局面。我国新能源产业布局和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布有较好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价格竞争优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新能源平价上网已经指日可待。光伏发电电站投资已经从2010年的2.5万元/千瓦降到目前的0.6万元/千瓦,随着组件效率的提升,组件价格也将会持续下降。2016年底在迪拜出现了2.42美分/kWh全球最底光伏中标电价,而摩洛哥的风电电价已经低于3美分/kWh中标电价。
中国有相当一批优秀的企业已掌握万吨级多晶硅及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全套工艺和技术,光伏设备成本不断降低。因此,在很多欧美光伏、光热企业纷纷破产和倒闭的情况下,中国光伏产业却能够浴火重生。
发展途径
中国虽然是新能源产业大国,却还不是应用强国,必须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尽快推进新能源的国际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修炼内功,提高软实力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严重。根据国际新能源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提出的“供需侧改革”目标,企业应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品牌形象、人才储备量等企业软实力,完成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转变。
二、抱团取暖,优势互补
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近年很多欧美老牌光伏生产企业倒闭或者转产,国际风机生产巨头也陆续开展兼并重组。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新能源企业更应该积极抱团取暖、协同生长。
新能源制造企业之间,分享产品生产和项目执行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交学费;进行市场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系统的互补,减少同行业之间的资源重复配置,减少厂家的壁垒,从而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新能源行业全产业链生态打造上,促进上游原材料生产、中游产品生产、下游电站应用及运行上的协调发展。主动维护行业平衡,避免由于不当竞争而导致的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共同享受合适的利润,促进产品供需平衡,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本占用。
三、统筹规划,多能互补
新能源的发展需充分考虑当地能源资源禀赋,为项目国提供多能互补的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克服新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的弱点,从而实现各种能源互补和协调增长,促进新能源行业的良性、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对于光照资源好、电网配套成熟的地区,推荐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对于欠发达的地区,推荐使用离网式分布光伏电站;对于水资源和水电装机富裕的国家,推荐采取大型水光互补光伏电站。
四、升级产业布局
一方面,新能源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不同特点,进行相互补充和调剂,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发展迅猛,企业一定要积极关注和跟进国际新能源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跨界整合,确保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的竞争力。
五、全球视野,资源整合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和资源整合的同时,一定要有全球的视野和眼光,要在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弥补自身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欠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壮大。
发展方向
一、加强本土化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能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些国家有意愿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欢迎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当地建立工业园和进行技术转让,并积极提供税收减免和投资优惠政策。
通过本土建厂,企业不仅可以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互补互济,完善全球销售和产业的布局,还可以通过项目对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作用,树立负责任的正面企业形象,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打下基础。
企业可以选择政局稳定、合作意向强烈、市场容量大的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并与当地企业、金融机构一起合作建厂,共享利益、分担风险。
二、加强央企与民企合作
中国参与国际新能源合作的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及东南亚地区,而央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高铁、电力、港口等领域,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需要借鉴民营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和项目履约经验,推进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实现精细化、本土化、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而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市场布局方面具备优势,民营企业需要利用国有企业的品牌和管理优势,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以及产业链升级。
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商学会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分享成功经验、减少资源重复配置,齐心协力,更快、更好、更稳健地推进“一带一路”新能源建设。
三、全球能源互联网融合
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带来了并网与消纳、电网系统安全性、远距离输送、技术经济性问题等挑战。新能源的生产是高度柔性、去中心化的过程,跨地域的特点使得国与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凸显。只有实现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对接,才能有效地利用和传输能源。能源领域的互联互通相当于打造一条“能源丝绸之路”,目前迫切需要在科研和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持续投入,这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大规模应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发展以及全球智能电网的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全面形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的国家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北极)一道(赤道)”和各大洲大型能源基地,能够将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平发展的纽带。在电网互联互通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电网互联。在电力产能合作方面,中国电力企业发挥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以国家电网、中国水电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签署和建设的电站、输电和输油输气等重大能源项目达40余个,涉及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密切与国外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资产合作、坚持技术标准和装备“走出去”和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将成为中国企业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方向。
四、资本融合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际新能源市场上,中国企业仍处在电站开发的最末端,仅能作为国际电力开发商的施工分包单位或者设备供应商出现。
目前,新能源电站主要通过IPP、PPP以及BOT方式开发,而且竞标的上网电价越来越低,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与国外知名的开发商在资金实力、融资成本、电站开发业绩、项目履约及运行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尴尬和被动的局面,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和贷款,并加强与民间资本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应大幅降低资金贷款利率,提高资金决策和审批效率。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不应该成为我国新能源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通过制度化资金融通、便利化贸易结算、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等途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中国企业海外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共享发展成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