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目前在非洲投入运营的产业园达30多个,建设中的产业园70多个,几乎遍布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8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当前,中非共建产业园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并正向着集约化和产业分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非经济合作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地。随着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非经济合作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由贸易和承包工程为主逐渐向产能、投资、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持续扩展,其中产能合作成为中非经济合作趋势性和战略性的重点领域。
“作为中非产能合作的现实载体和系统集成,产业园的合作模式符合中非共同利益诉求,可以更高效地利用中非发展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报告副主编王洪一副研究员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中非共建产业园符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和非洲各国“2063年议程”的战略目标,代表着中非经济合作的发展新趋势。
据了解,中国在非洲建设产业园肇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由中非共同建设工业园,逐步发展到共建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合作层级不断提升。当前,中国与非洲在经济合作的各领域互有优势、互相需要、互为依赖,产能合作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但是,受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中非共建产业园也面临着形式多样的挑战。”王洪一在报告中指出,非洲各国普遍存在安全问题、金融问题、投资环境问题、经济政策问题,而中国的投资运营方也存在着同质竞争、缺乏协调、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入园企业还需要解决国际化、本地化和合规问题。
未来,为促进中非共建产业园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产业园普遍面临的投资安全和融资难问题,黄皮书针对中国政府部门、非洲国家政府、建设运营方、入园企业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的建议。课题组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密切与非洲的安全对话,充分利用援助和两优贷款,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单位走向非洲。非洲国家应该努力改善政治和安全环境,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商业竞争力。园区运营企业应该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入园企业则需要坚持“正确义利观”,融入非洲。无论是运营方企业还是入园企业,都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安全和金融风险的水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