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史上,五年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我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短五年之中,我市农业在装备体系、经营组织方式、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让丹阳这座苏南唯一的全国产粮大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壮美画卷。
全程机械化覆盖粮食生产全领域
9月初,记者来到珥陵镇中仙村,与想象中的忙碌景象不同的是,碧绿广阔的水稻田里看不到几个人,只有一台自走式喷雾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驾驶这台喷雾机的正是种粮大户韦云龙。说起现在的植保方式,韦云龙笑言:“现在可比以前轻松多了!”
云阳街道花园村青年农民张伟新创办的瑞田家庭农场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亩。图为昨天张伟在水稻田进行机械化喷药治虫。(毛梦琪萧也平摄)
2009年,韦云龙开始了他的粮食种植之路,从原先的十几亩地、一台手扶式拖拉机,到如今的600亩土地、20多台(套)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说起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巨大变化,韦云龙深有体会。“就拿植保来说,我今天治虫,用的是自走式喷雾机,只要两个人,一上午打了180亩地,对面那块田也是我的,不过用的是台式的打药机,需要6个人才能操作,这一天也就打个80亩。”
种粮大户唐黎明更是直言,如今种地靠的就是全程机械化,“以前收割稻麦时,碰到阴雨天我们都不敢割,现在只要不下雨就可以收割,稻谷湿点不要紧,我们有烘干设备,回来就烘干,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粮食的种植、耕作、收割、烘干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
五年来,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着重解决农机化的薄弱环节、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难点,同时通过完善技术体系,不断强化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38.04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5%。拥有各类机械7.56万台(套)以上,75马力及以上拖拉机、高性能稻麦联合收割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复式作业播种机、高效植保机、烘干机、大型秸秆还田机械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机具已成为我市农机装备的主导力量,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全领域、全过程。特别是近三年来,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已突破600台,单次烘干能力超10000吨,粮食烘干水平由2012年的6%提升到目前的近97%,拥有3台及以上烘干机的粮食烘干点已达76个。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不仅实现了本地口粮的自给有余,更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苏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新型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姜爱芬是吕城镇河南村村民,曾从事羊毛衫加工多年,2013年年初,得知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后,她决心转型投资粮食种植。当年4月19日,姜爱芬向丹阳市吕城工商分局提交了申请,当天就领到了“姜爱芬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成为我市注册登记的第一个家庭农场。
“现在农村种田的农民老龄化严重,土地分散,散户种田成本高,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进行粮食的规模化经营。”姜爱芬说,现在,她的家庭农场种植的水稻面积已由原先的100亩扩大到500多亩。为走出一条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子,她一方面从提高粮食品质入手,从生产源头的选种、施肥等环节抓起,另一方面,以自己的姓名和肖像作为图形标识进行商标申请注册,并开办了我市首个稻米销售直营店,走自产自销之路。由于品质认可度高,她的无公害稻米在本地赢得了良好口碑,并打入常州等地市场。
与姜爱芬一样,延陵镇宝林村志南家庭农场也是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虽说规模不大,只有120余亩,但其生产的“延林”牌稻鸭共作大米和“延林”牌富硒大米深得市场青睐,每年都是抢售一空。同是种粮,他家所产的特色稻米亩均效益要比其他农户高出40%。今年,该家庭农场还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开创了我市家庭农场申报绿色食品的先河。
五年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市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家庭农场总数已达4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通过推行统一供种、机耕、机播、田管、收获、烘干、还田的“七统一”服务模式,全市粮食生产80%的作业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带来的“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共性难题,而且通过这一载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并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主动回归农村,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高效化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农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化亮点纷呈
初秋时节,行走在司徒镇的丹阳现代农业园区,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累累硕果。这个省级农业园区通过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已形成了以新品种有机茶叶、高档花卉苗木、绿色蔬菜应时水果、优质粮食种植和以康乐公司为核心的智能化养殖五大特色板块。
为促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我市科学规划,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8个镇江市级农业园区。通过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农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园区建设水平,全市农业园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2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1个。
农业园区建设的大力推进,提高了农业集约化、集群化水平,使之逐步成为我市特色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中心、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和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截至2016年底,各农业园区共实现销售150多亿元,园区内从事种养的农民较非园区农民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农业园区“强筋壮骨”的同时,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也是蓬勃发展。通过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优做强农业龙头,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亮点不断显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附加值。菜籽多肽、杏鲍菇饼干、上一道蛋糕粉、即食性食用菌……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链条正在不断拉长。
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比2012年翻了一番,现已达到105个,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家,镇江市级35家。去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达270多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3.76亿元。在省内外建立基地面积50多万亩,带动农户87万余户,形成了粮油加工、木业加工、食用菌加工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三品”农产品达10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4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5个。
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向“优新绿”发展
走进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火热的景象,随着自动生产线的启动,员工们有条不紊地对金针菇等进行分拣、包装,一批又一批康韵牌食用菌销往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市场。公司董事长姜建新告诉记者:“我们的金针菇、草菇在上海、北京等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供货订单年年增加。仅在北京市场就有300余家呷哺呷哺火锅连锁店使用我们的产品。目前,公司日产金针菇、草菇等达到45吨,草菇日产量达到10吨/天。”
近年来,江南生物依靠科技,通过全力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建成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瓶栽金针菇工厂化自动生产流水线五条,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草菇工厂化生产线,实现了草菇工厂化生产零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康韵牌草菇、金针菇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2014年,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优质草菇周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江南生物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五年来,随着科技兴农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5%。建有吟春碧芽、江南生物2个院士工作站,大亚木业博士后工作站,正大油脂、吟春碧芽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吟春碧芽公司实施的“智能绿色农业机械的研究和开发”还成为国家863计划中唯一的农业科研课题。
在科技的引领下,“优新绿”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据市农委介绍,“优”就是通过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和发展循环农业等,不断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新”就是发展新型业态。一方面依托我市丘陵岗地等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和创意休闲农业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基地综合型、生态旅游型、特色农业园区型等五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拥有省级农业观光园2个,首批“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1个、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点1个,2个省级农家乐专业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和1个省乡村休闲主题创意农园;另一方面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民纷纷利用多种平台主动争当电商,使本地名特优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今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运用面积已达7000多亩。作为绿色农业的新模式,稻田综合种养也在我市发展势头较好,并由稻鸭共作拓展到稻田养虾、稻田养鱼、稻鳖共作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推动了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我市现代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之路也越走越宽。
鱼米之乡绿意浓,现代农业谱华章。在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丹阳未来农业发展大有可为、潜力无限,我市广袤的田野上还将绘就出更加壮美的画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