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米,是一台700吨级液压挖掘机的爬梯高度;6.8秒,是设计师杨裕丰从地面攀登到操控室的时间。一年的调试期,杨裕丰早已数不清自己在这台大家伙上攀爬了多少次, 每一节履带的编号,他都了然于胸。
2018年4月,杨裕丰主持研发的700吨液压挖掘机成功下线,第—次实现中国在超大吨位液压挖掘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应用突破,在全球矿业机械领域,擎起了“中国臂膀”。
初心永恒 潜心编织工匠梦
42年前,杨裕丰出生在徐州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父亲和邻居们时常抬着石头,不断夯实家门前的土路,但每逢下雨,小路总会泥泞不堪。”某一天,一台印有徐工标志的压路机缓缓驶来,小路不再难走,父辈们也不用那般辛苦。年幼的杨裕丰脑海里激荡起久久的波澜:“原来,机械设备的力量如此伟大。”此后,被雨淋过的乡间小路,在杨裕丰的记忆里变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载着他的梦想,一路奔向远方。
1999年从燕山大学毕业,杨裕丰进入他魂牵梦绕的徐工集团。根据实际需要,杨裕丰需要设计一款支架,提供给工人制作成实物。“开始并没感觉有多难,毕竟我是机械设计专业科班出身嘛。”然而,深入到生产一线,跟踪完整个制作过程的杨裕丰发现,自己信心满满的设计,其实存在巨大缺陷——可实现性。
“我一心想的是纸面作业,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操作。”杨裕丰意识到,作为设计师,脱离实际操作维度的纸面设计,即便再“完美”也不过是废纸一张。
从平面到实物,杨裕丰不断自我否定,又不断重新实践,最终,他的图纸以实物形式完美呈现。此后,深感设计重要性的杨裕丰频繁穿梭于设计室和生产车间,“严谨、合理、精益求精”,成为根植在他内心的箴言,也是指导他实践的律令。
壮心不已 矢志创新攀高峰
2013年,700吨液压挖掘机项目正式启动。“真的是完全没见过这么大吨位的产品实物。”按照当时杨裕丰的理解,700吨的挖掘机,绝不是把现有产品按比例放大一定倍数那么简单。
用什么样的材质?内部构造如何?怎样来布局等等,这些在当时均是未知数。“干就是了,咱们决不能受制于人,让外国人卡脖子!”杨裕丰的话掷地有声。
自此,从林海雪原到大漠戈壁,杨裕丰带着不足20人的团队,深入露天矿区实地调研,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行程超过10万公里,分析不同环境下大型挖掘机的性能参数,了解用户各类需求。“大型挖掘机的使用和当地的施工工况有很大关系,比如在煤矿上,设备的配置是一种情况,到了金属矿,设备又得换成另外一种配置。”跑了大半个中国的杨裕丰有很多琢磨不透的难题,当时,横亘在他面前最大的“拦路虎”,便是挖掘机的核心部件——“四轮一带”。
杨裕丰把“四轮一带”比喻为700吨液压挖掘机的大力“金刚腿”,这也是他必须攻克的技术瓶颈。他说,国外的“四轮一带”不仅采购价格高、配送周期长,售后服务也跟不上。“必须要实现‘四轮一带’的自主研发。”这是杨裕丰给自己立的军令状。他带领研发团队潜心研究,不断模拟分析、对比、再优化,一步步地实现了目标性能参数,选出适合制造“四轮一带”的材料。“我们的‘四轮一带’成本仅是国外引进价格的三分之一,制作周期也缩短到3个月,并具备全面的售后保障服务。”
卧薪尝胆 半生抒写报国志
“别的意义我就不讲了,只有一句,中国终于有了超大型液压挖掘机!”在700吨级超大型液压挖掘机下线仪式上,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台下的杨裕丰热泪盈眶。
荣耀的背后,是杨裕丰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倾注在3万多张图纸上的心血。
“2000年以前,国内使用的挖掘机95%以上都是外资品牌,几乎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杨裕丰说,当时尽管也有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但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徐工组织员工去国外参观学习,在询问外方人员是否可以拍照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可以拍照,录像都可以,就是拍下来你们也学不会。”
正是那句“拍下来你们也学不会”,像根坚硬的刺,深深刺痛了杨裕丰的心。此后,杨裕丰和徐工同仁卧薪尝胆,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勇攀高峰。
2010年,70吨中型挖掘机开始研发;2012年,200吨以上重型挖掘机投入生产;2018年3月,700吨级液压挖掘机第—次点火,“点火前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当年在产房外等待孩子降生一样。”
如今,杨裕丰的技术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8人,壮大到了200多人。“下一步,我们还要突破千吨位级液压挖掘机的研制。”杨裕丰说,中国品牌,就是他和团队追求的价值所在。
轻抚着挖掘机的操纵杆,杨裕丰抬起了头,目光投向操控室外,一排排不同型号的挖掘机整齐停放在场地上;远处的厂房,流水线上的轰鸣声有序地传了过来。“在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