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四届六次会员大会暨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山河技术中心喜获“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主任刘丽军,国资委行业协会党建工作局局长张涛出席了上午大会。中机联会长王瑞祥、执行副会长薛一平、陈斌、于清笈、杨学桐、宋晓刚、张克林,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赵文成(监事长),副会长张新、王文斌、孙伯淮、王侠及副会长单位代表;机械工业会员企业、专业协会与学会、省市协会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500多人出席了会议。山河智能装备集团副总裁、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建新参加了本次盛会,并受邀上台领奖。
山河技术中心喜获“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刘丽军主任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关于表彰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决定”,表彰了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96个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杨晓东等91名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刘奕华等3名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
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评选每隔五年一次,本次评选经过企业申报、各级初审、推荐、省级公示、各级复审等层层筛选和激烈的角逐,最终确定本次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名单。从上一次评选的500个名额到本次评选的不到100个名额,会长王瑞祥表示:本次获奖集体和个人真可谓凤毛麟角!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山河技术中心)是山河智能的共享技术平台,中心现有专职研发人员近300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30余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4人,留学归国人员4人,博士、硕士学历者100余人,已形成了一支以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为骨干、专业分工合理、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很强研发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队伍,在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已获得专利技术80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修订了29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项目10余项,其中“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奖等各种奖励数十项。
上榜理由:
1、“先导式创新”特色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山河技术中心以革命性创新产品液压静力压桩机起步,高起点、自觉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并把创新作为一种“基因”植根于企业的生命之中。凭借先导式创新模式,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形成了具有鲜明山河特色、差异化显著的产品群。在地下工程装备、全系列挖掘机、现代凿岩设备、矿业装备、起重机械、液压元器件、工程机械和通用航空设备等十多个领域,成功研发出两百多个规格型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品质、高性能工程装备产品,每一款产品从外观造型到内在品质都展示出鲜明的山河特色。尤其是地下工程装备等主导产品,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包括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产品稳居国内一线品牌位置,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现代液压凿岩设备的设计理论与机电液控制、高性能液压桩工机械、液压挖掘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行业技术地位,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
2、技术成果突出,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自主研发的大型地下工程装备、大中小型多功能液压挖掘机、凿岩设备等已经分别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共有20余个系列的产品和科技成果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效突出,已实现产值逾200亿元,利税逾18亿元。
3、十年磨一剑,在工程机械节能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改造升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效果显著。
在动力匹配技术、能量回收技术、工法节能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在国内外本领域中独具特色,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山河智能已成为我国“工程装备节能与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重要基地。经过多年在工程机械节能领域的研究,在瞬变大负载能量回收、液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的进展,并从系统、结构、元件等方面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通过PCT途径申报了国外专利,目前,在能量回收方面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
4.产业与科教相互交融,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行业输送众多高质人才。
山河技术中心在承担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部分本科生教学的同时,成立了研究生院,指派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高级人才200余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16人);同时技术中心与国防科大、湖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技术中心为这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如为中南大学机电类本科生提供免费实习场地,为博士生、硕士生提供开放性的实践条件,包括研究装置的免费试制、实机现场试验研究、创造与世界知名研究机构专家的学术交流机会以及便利的食宿条件等等,实现了产业与科教相互交融,双赢发展,为行业输送更多的高质人才,推进中国机械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