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兴未艾:高空作业平台高速发展期
1.1传统登高设备替代者,产品应用场景广泛
高空作业平台是指满足建筑、设备安装、维修等行业高空作业需求的可移动性作业平台。根据国家标准GB/T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高空作业机械是满足高处作业需要的专用设备,能将作业人员、工具、材料等通过作业平台举升到指定位置完成安装、维修操作,同时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为高空作业机械的一类,高空作业平台以其经济性、安全性、效率性的特点,正在逐步替代脚手架、吊篮等传统高处作业设备。高空作业机械种类较多,按照底盘性质,可分为高空作业平台和高空作业车两大类:
(1)高空作业车:高空作业车的作业装置与汽车底盘联结在一起,一般采用二类汽车底盘加装部分改装而成,因而造价相比高空作业平台更为昂贵,其优点在于移动较为快速方便同时可以用于长途机动之中。目前主要用于电器检修、高速公路、造船、建筑、园林等方面。
(2)高空作业平台:高空作业平台没有汽车底盘,是独立的作业装置,如果需要远距离作业,则放置在汽车上运输。按照底盘动力划分,高空作业平可划分为自行走式、移动式、固定式,若进一步按照举升结构细分,目前市面常见,直臂式、曲臂式、剪叉式、铝合金桅柱式、门架式这几类高空作业平台。
高空作业平台应用场景更广,是趋势主流。由于不必考虑底盘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等限制性因素。高空作业平台相较于高空作业车在在举升结构、行驶动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相较于高空作业车,高空作业平台在设计生产时不必考虑汽车底盘稳定性与承载能力,因而在行驶结构,举升动力等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大量作业场合的需求。高空作业车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在电力、园林等方向,但是高空作业平台则覆盖了建筑施工、大型设备检修、室内室外作业、仓储物流等许多下流领域。
剪叉和臂式作业能力差异较大。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高空作业平台的设计规格不同,作业能力差异较大,产品单价分布在几万至几十万区间。以最常用的剪叉式和臂式平台为例,臂式平台的生产是为了更高高度的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臂架截面设计和臂架受力变形等因素进行考虑,限制了臂式平台的载重能力;而剪叉式平台稳定性较好,同时作业高度低于臂式平台,因此载重能力更加优秀。根据AccessInternational2018年鉴,作业高度在0-20米的剪叉式平台有485款,占比89%,而作业高度在10-30米的臂式平台有319款,占比80%。而从载重量上来说,臂式平台载重量集中于0-300千克,剪叉式设备载重量多分布于300-600千克。
1.2安全性为核心:普及为必然趋势
高空作业平台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传统地登高设备,如脚手架等,往往需要工人在逼仄的空间内频繁地上下,使得高空坠落成为行业的重要安全隐患,而高空作业平台有效地杜绝这类事件发生。上世纪70年代日本每年坠落死亡人数约800人,随着高空作业设备普及,2009年坠落人数下降至147人;巴西于1997年出台NR18法案,对高空作业安全作业防护进行严格规定,并在2007年强制要求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法案出台后,巴西每年每10万建筑工人的平均事故死亡率从2000年的11.3人下降到2010的6.1人;而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在对脚手架高度进行限制后,工地高空跌落的死亡事故率下降了60%。
我国也将逐步取代传统登高设备。目前我国脚手架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60%,高空坠落成为工程建设领域最大隐患。根据住建部披露的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显示: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按事故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为383起,占比52.2%。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安全生产,对事故单位的罚款金额更高,对负责人的处理更为严格,而企业经营者和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建筑领域的安全需求将会推动高空作业平台快速发展,逐步取代传统登高设备。
1.3经济性为主打:行业在加速发展
未来我国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继续提升将是确定事件。随着我国老龄程度加剧,青年一代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下降,近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呈现下降趋势,从2014年6109万人的高点下降至2018年的5363万人。同时,用人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建筑工人人均工资从2013年4.2万元上涨至2018年6.1万元,年复合增长率7.7%。未来人口生育率可能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刘易斯拐点”的效应将会显现,而城镇化率的提高,惠农政策不断落实等因素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放缓。两者叠加下,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继续提升将是确定事件。
高空作业平台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从作业模式上来说,脚手架需要一个工人作业,两个工人在底部进行推拉,而使用高空作业平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以完成某20米高建筑工程为例进行测算,需要租赁360套脚手架,总工时为60个月,工程总费用为45.4万元,而通过租赁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一名工人可以完成三名工人在脚手架上作业同样的工程量,工程总费用为44万元,节省了1.4万元。
除人力成本外,运营成本也大幅降低。传统脚手架在转移工作地点时需要拆卸与重新安装,高空作业平台可以自行转移工地,改变作业地点,灵活性更强,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大缩短工期,以西安三星电子芯片项目一期工程为例,在引入高空作业平台进行作业后,工程工期缩短了两个月,工程费用节约了7000余万元。总体而言,相较于脚手架等传统作业设备,高空作业平台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对于安全性、经济性、效率性的核心需求,从而成为脚手架的良好替代产品,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1.4国内行业存量小需求大,处于高速成长期
1.4.1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成长空间较大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目前进入高速成长期。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3-2017年,国内高空作业平台销量年均增速约为40%,2017年增速达到50%,行业销量约为1.7万-1.8万台,2018年行业销量超过3万台,预计2019年销量超过4.5万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
2018年底我国约保有10万台高空作业平台,但相比其他国家,数量仍然较少。根据IPAF的数据,目前全球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约为110-120万台,其中美国保有55-60万台,欧洲十国25-30万台,日本保有量超10万台。就设备保有密度而言,美国建筑业每产生1亿元的建筑业产值,就对应7.06台高空作业平台;欧洲十国每产生1亿元的建筑业产值,就对应3.26台高空作业平台;但中国每产生1亿元的建筑业产值,仅仅对应0.3台高空作业设备,约为欧洲保有密度的1/10,美国保有密度1/23。因此,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还远未达到饱和,合理保有量70万台以上(按欧洲保有密度测算70万台,按美国保有密度测算150万台,测算过程见本文3.2.2),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1.4.2各大厂商加快布局,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目前国内有百家以上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国际巨头并在中设立制造基地,以Genie、JLG为代表;第二类是专注于高空作业品牌,已取得一定先发优势的国内厂商,以浙江鼎力、星邦重工为代表;第三类是传统工程机械巨头,准备进入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如徐工、柳工等。
国际巨头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最早的开拓者。目前在中高端产品的竞争上占据较大优势,包括JLG、Genie等。以Genie为例,公司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上海代表处,2000年进入中国造船领域,其常州工厂一期于2010年动工,二期工程于2015年动工,全程参与国内高空作业平台高速发展。
相较于国外巨头,国内企业进入行业时间较晚,并多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剪叉式产品作为切入点,目前向臂式产品发起冲击。以浙江鼎力为例,2005-2008年,公司业务以叉车和小型高空作业平台为主;2009-2012年,公司以高空作业平台业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有序缩减叉车产销规模;2013年至今,公司全面发展高空作业平台业务,于2015年全面停产淘汰叉车产品,于16年收购意大利Magni集团,开始进军中高端臂式平台市场,19年推出全新臂式产品。近年来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向臂式平台拓展:中联重科于14年自主研发掌握了伸缩臂的核心制造技术;18年徐工消防全新研发了新一代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GTBZ24A;柳工研发了臂架式高空作业平台产品:PSA160CW。
国际市场JLG、Genie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市场国产品牌优势较大。JLG市场份额为22.5%,Terex市场份额18.0%,Skyjack市场份额10.2%。2018年国内龙头浙江鼎力中国市场营收约为7.16亿,按市场规模20亿计算,约占市场份额35.8%(保有量占有率高达50%),排名前三的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为60%左右(按价值)。
1.4.3租赁商主导市场,位居行业产业链中枢
成熟市场中,租赁商是高空作业平台销售的主导。工程机械的销售模式,按购买者类型区分,包括经销商、终端客户、租赁商,对于产量少、单台价格高的产品,比如桩工机械或凿岩机械,一般适用于直销模式,对于产量大、单台价格低的产品,比如小型挖掘机,一般适用于经销模式;若按付款方式区分,则包括全款,分期,按揭,融资租赁这几类。高空作业平台行业主要采用租赁模式:设备制造商只需向租赁商供给设备,而服务则由租赁商向终端用户提供,若是发生产品质量及售后问题,终端用户可以直接寻求制造商的帮助。
高空作业平台以租赁商为主导的模式是由以下三点决定:
(1)租赁模式上,高空作业平台采用“干租”模式,能无缝对接公司业务。以高空作业车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在进行租赁时需要配套雇佣持有驾驶车辆设备执照的操作员,行业中称之为“湿租”。而高空作业平台由于不属于特种车辆,因而不需要雇佣操作人员,行业中称之为“干租”。使用高空作业平台时,终端用户只需对普通工人进行简单培训,能够快速对接公司业务,并且节省高昂的驾驶员雇佣费用。
(2)对终端客户而言,租赁节省了高空作业平台的投资成本,盘活了企业资本。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保持流动性,产品质量与售后问题由制造厂商负责则节省了维护成本;同时高空作业平台使用周期短,租赁能够有效减少设备闲置,并且能够及时获得新型号、多种类的产品于实际作业之中。
(3)对租赁商而言,高空作业平台回本更快,利润率更高。根据精英智汇的数据,近几年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厂商毛利率普遍提升。毛利率小于20%的厂商15年仅占31%,17年仅占12%。近年来高空作业平台价格逐渐下降,而租金水平较为稳定,租赁商回本期缩短,一般能在3-5年收回高空作业平台购置成本。同时高空作业平台单价并不高,进入门槛较低。
租赁商处于产业链枢纽地位,设备商直接对接租赁商。对下游终端客户,租赁商不仅仅提供相关设备,更提供定制化方案等附加服务,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开拓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对设备制造商,租赁商是制造企业实现企业价值的中介,同时能就产品质量、种类等问题给与企业相关反馈,使企业与市场需求接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8年高空作业租赁厂商前50强保有设备70.6万台,以全球保有量120万台计算,约占全球保有量的58.9%。而对于国际巨头而言,租赁商渠道份额占比更大,以TEREX为例,其销售对象中超过90%的客户是租赁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