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汉马科技集团召开第二届科学技术奖暨“五四”表彰大会,拿出500万元重奖科技研发功臣。来自发动机研究所的彭庆永团队名列其中,他们研发的汉马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节能环保、可靠性高,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较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集团公司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的又一“利器”。而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发动机研究所团队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努力与坚持。
创新,不断向新技术发起挑战
2017年7月,公司开始启动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项目。国六天然气发动机与国五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动力性能更好,排放要求更苛刻,意味着研发的难度更大。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发动机研究所团队身上。
“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发动机研发经验,但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的研发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次全新的艰巨挑战。“项目经理彭庆永告诉笔者:”国六在开发的过程中,与之前国五天然气发动机最大的不同,是燃烧方式的不同。国六天然气产品采用当量比燃烧,无论是从排温,还是各个部件的热负荷程度,都比国五发动机要苛刻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发动机研究所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通过产品设计结构、零部件选择的不断优化,大幅提高了产品的耐久性、耐高温性及及抗爆震性能。
除了燃烧方式的不同,国六天然气发动机在后处理系统上也和国五不同。杨明亮在团队中负责后处理系统设计选型,他对笔者说:“国六的后处理系统的成本更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团队花了6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多种方案的对比研究,最终在保证耐久、可靠性的前提下,后处理系统方案成本下降了50%。
坚守,打造更为可靠的发动机产品
在研发中,发动机研究所团队始终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排在第一位。那么如何保证产品的高可靠性?在团队中负责机械开发及台架和整车耐久开发的方飞告诉笔者:“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最严苛的耐久试验。其中增压器倒拖冷热冲击试验这个科目在整个发动机研发领域都很少有产品能通过,而我们已经通过了两轮耐久验证,解决市场上天然气发动机常见缸盖开裂问题,充分保证了我们产品的可靠性。”
在整个研发期间,发动机研究所团队还对发动机进行了高温、高寒、高原试验,极限的环境不仅是对发动机的严苛考验,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严峻挑战。这一点,整车标定经理张泷堂深有感触,他告诉笔者:“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对发动机进行了2次高寒试验、1次高温试验和1次高原试验,每次持续时间一个多月。”
1月份的黑河寒风刺骨,室外温度最低到零下35度;7月份的吐鲁番如同火炉,环境温度40度,地表温度高达60度;而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气压低到水都烧不开。最让张泷堂记忆深刻的是去年在克东县进行的高寒试验,那时东北的新冠疫情肆虐,周边的城市全部进入了封闭管理。团队成员不仅冒着严寒,而且面临新冠疫情的危险,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即使如此,团队依然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在一天中最冷的时刻测试发动机的性能。困难没有阻挡团队研发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发团队的斗志,张泷堂表示:“后面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三高试验,确保我们发动机的可靠性万无一失。“
卓越,朝着下一座技术高峰继续前进
从2017年7月启动,到2021年3月完成发动机认证相关工作,发动机研究所团队历时4年完成了汉马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研发。相比其他品牌发动机,汉马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具有明显优势,设计经理王昌林表示:“汉马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动力强。发动机升功率达到28.7kW/L,最大功率达到500马力、最大扭矩达到2250Nm,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二是可靠性高。项目完成约2.3万小时台架耐久实验,并且通过三高试验,充分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三是经济环保。产品匹配高性能涡轮增压器,运动件系统采用低摩擦设计,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燃气经济性,充分发挥当量燃烧优势,实现超低排放和超低气耗。四是轻量化。产品在设计中做了大量优化,采用集成冷却系统、组合式凸轮轴、缸体和结构件均做了轻量化处理,发动机重量更轻。五是安全性高,采用缸内制动技术,制动功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整车行车安全。“
目前,汉马13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项目申请并受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其中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已受理发明专利5项,项目发表论文9篇,并且通过项目建立了13升国六天然气发动机研发平台,形成了国六天然气发动机研发体系,培养了一支技术骨干团队,为公司科研技术能力提升贡献了新的力量。
没有比创新更难的险峰,没有比坚持更久的信念。发动机研究所这支十几个人的年轻天然气研发团队怀着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集结在一起,用坚毅与执着携手闯过了“独木桥”,打开了一片天,为公司发动机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而风雨之后,成员们更想体验下一站暴风雨的澎湃,这份自信和担当正激励着大家向更峻峭的科研高峰挺进。
热门推荐